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段苏权因嫌弃军衔太低,竟然在众目睽睽下撕下肩章愤然离场。

趣史小研究 2025-09-25 14:39:51

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段苏权因嫌弃军衔太低,竟然在众目睽睽下撕下肩章愤然离场。而段苏权不甘心也是有理由的。在资历上,他十岁就投身农民运动,不久后加入共产党。也算是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了。在职位上,段苏权曾担任四野八纵的司令员。 段苏权,14岁加入共青团,16岁就拉着一帮同龄人参加了工农红军,起点就比很多人高。 1934年,红二、红六军团会师后,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贺龙和任弼时决定主力向湘西转移。可总得有人留下来断后,拖住敌人的追兵啊。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新组建的黔东独立师头上。 谁来带这支几乎注定要被牺牲的部队?贺龙和任弼时亲自点的将,师长王光泽,政委就是年仅18岁的段苏权。 一个18岁的年轻人,肩上扛着上千号人的性命,还得面对敌人六个团的围剿。贺老总临走前拍着他的肩膀说:“小段,你们在这里坚持20天,20天后就想办法突围,跟主力会合!” 段苏权没含糊。他跟师长王光泽一合计,先把伤员安顿好,然后带着那700多号人,在黔东根据地周围大张旗鼓地跟敌人干上了。他们四处出击,故意闹出大动静,还打出“誓死保卫黔东根据地”的口号。 这招还真灵。敌人以为这就是红军主力,立马调集重兵,把原本追击贺龙部的兵力都撤了回来,一门心思要吃掉这支“硬骨头”。段苏权他们压力山大,苦战了十多天,硬是顶住了敌人一波又一波的进攻。 眼看20天的期限快到了,11月25日,段苏权和王光泽决定带部队突围。可就在突围的路上,一颗子弹打中了段苏权的右脚脚踝,骨头当场就碎了。他走不动了,为了不拖累大家,他咬着牙让师长王光泽带人先走,自己留了下来。 王光泽率领的余部在突围中遭遇伏击,几乎全军覆没,王光泽本人被俘后英勇就义。只有寥寥几个人,最后找到了主力部队。 而段苏权呢?他被战友藏在了秀山县一个叫李木富的贫农家里。 命是保住了,可脚上的伤却越来越重。因为没得到及时治疗,脚踝里的碎骨头和烂肉混在一起,脚趾头都感染烂掉了。段苏权是个狠人,他愣是自己咬着牙,用手把伤口里的碎骨头一块块抠了出来。 伤稍微好了点,他就拄着李木富给他做的拐杖,告别了恩人,一瘸一拐地踏上了寻找部队的路。他衣衫褴褛,形容枯槁,饿得实在没办法,只能沿路乞讨为生。一个曾经的红军师政委,就这么成了一个没人多看一眼的乞丐。 他想回老家湖南茶陵,先养好伤再做打算。一路上,靠着乞讨和打零工,他终于在1935年回到了家。村里人都以为他是在外面混不下去的逃兵,谁也想不到他曾经的身份。父亲为了保住他这个独苗,花光了积蓄,四处托关系,还赶紧给他张罗了一门亲事,让他安安分分地做起了卖盐的小生意。 直到1937年9月,机会终于来了。一个老战友回家探亲,段苏权从他口中得知了八路军在山西太原设立了办事处。他激动得一夜没睡,第二天就跟家里人说要走。家里人知道他心意已决,东拼西凑,给他凑了34块银元当盘缠。 他在太原找到了八路军办事处,见到了老领导任弼时。 任弼时看到他,又惊又喜,拉着他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我们都以为你牺牲了,还给你开了追悼会!” 失联三年,段苏权终于归队。组织上对他很重视,先是送他去抗大学习,后来派他到晋察冀军区从事政治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更是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八纵司令员,成了四野的一员猛将。 1952年,全军干部评级,段苏权被评为“准兵团级”。到了1955年授衔,这个级别的干部,58个人里有54个被授予中将军衔,贺炳炎更是因为特殊贡献被授予上将。可轮到段苏权,军衔评定小组却因为他那“消失的三年”存在“历史遗留问题”,拿不定主意,最后给了个“暂授少将”。 授衔仪式开始前半小时,他越想越气,一把扯掉了刚发下来的少将肩章,愤然离场。后来毛主席听说了这事,感慨地说了句广为流传的话:“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 虽然心里有委屈,但段苏权并没有因此消沉。他后来在昆明军区、福州军区都担任过要职,对工作依然兢兢业业。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他的为人。1964年他到昆明出差,住招待所时,服务员看他穿着朴素,不相信他是登记表上写的“6级干部”,自作主张在“6”前面加了个“1”,把他安排进了三人间。段苏权发现后,什么也没说,就那么住下了。直到后来昆明军区副司令员亲自来看望他,服务员才知道自己闹了多大的笑话。 建国后,他一直没有放弃寻找李木富夫妇。1983年,他专程回到贵州秀山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已经86岁高龄的李木富。 当看到恩人的照片时,段苏权百感交集,他亲笔写信,还多次寄钱过去。第二年,当地政府特意为李木富家送去了一块“红军的亲人”的牌匾,并将段苏權赠送的1000元钱交到老人手中。 1993年,段苏权因病去世,享年78岁。在他的追悼会上,任弼时的夫人陈琮英老人也来了,她看着段苏权的遗像,叹了口气说:“他这一辈子,受了不少委屈。”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