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贺兰山煤层自燃300多年,距黄河只有55公里,为何不用水浇灭? 贺兰山

士气沉沉 2025-09-25 10:48:13

[微风]贺兰山煤层自燃300多年,距黄河只有55公里,为何不用水浇灭? 贺兰山煤层早在清朝时期就已开始自燃,如今已经持续了300多年,燃烧火区多达25处,光是汝箕沟矿区就有18处,这也导致了贺兰山煤层每年烧损的无烟煤约115万吨,造成了10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这场跨越三个世纪的地下火灾,看似简单扑灭,实则暗藏玄机。 煤层自燃的根源藏在贺兰山的地质特性里。这里的煤炭多为高化学活性的“太西煤”,变质程度高、瓦斯含量大,一旦接触空气便如干柴遇烈火。 清朝时期无序开采留下无数废弃矿洞,煤层大面积暴露,在年均3000小时日照的炙烤下,低温氧化逐渐积热,最终突破燃点形成自燃。 更棘手的是,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煤层顶板岩石熔融成“烧变岩”,裂隙纵横交错,如同为深部火源铺设了氧气输送管道,让火势不断向地下280米深处蔓延。 面对这场地下火魔,人们最常想到的“水攻”方案却行不通。黄河水近在咫尺,但引水灭火无异于抱薪救火。 当400-700℃的炽热煤层遭遇冷水,瞬间产生的水煤气会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反而助长火势。 历史上澳大利亚和我国90年代的灭火试验都印证了这一点:万吨水灌入后火场温度不降反升,甚至引发过矿井爆炸。更何况,55公里的引水距离需克服900米地势落差,耗电量堪比一座大型发电厂,经济账完全算不过来。 治理难题远不止于此。火区与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度重叠,任何大型工程都可能破坏脆弱的生态。 传统方法如黄土覆盖、打钻灌浆,在复杂地质条件下收效甚微——泥浆难以滞留在倾斜的煤层裂隙中,剥离灭火又可能引发山体滑坡。 而太西煤的高瓦斯特性,更让灭火人员面临中毒和爆炸的双重风险,地下作业如同在火药桶上绣花。 尽管困难重重,一场与火魔的智慧较量从未停歇。近年来,阿拉善盟启动了史上最严的矿山整治方案,关停所有露天煤矿,对25处火区实施“一矿一策”治理。 工程师们另辟蹊径:在火区外围开采隔离带,既抢救资源又阻断火势蔓延;将粉煤灰与矸石粉制成特殊浆料,通过千米深钻注入地下形成防火层;布设上千个红外传感器和无人机热成像系统,实时监控0.1℃的细微变化。 这些措施虽未彻底熄灭地下火,却成功将火情扩散速度压降60%,每年保护了2000万吨优质煤炭。 如今站在贺兰山巅,地表仍可见灰白色的烧变岩和袅袅烟气,但山体已重新披上绿装。这场持续三百年的燃烧,拷问着人类面对自然灾害的智慧边界——当灭火成本远超损失,当生态保护与资源抢救难以两全,我们该如何抉择? 或许正如当地矿民所说:“火是贺兰山的旧伤,但绿是它的新生。”面对这道世纪难题,你认为彻底扑灭地下火与维持生态平衡,哪个才是更优解?

0 阅读:414

猜你喜欢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