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比不过美国,机床比不上日本,汽车不如德国,电视赶不上韩国,飞机不及法国,奢侈品输于意大利,大学不如英国,环境不如瑞士......” 这类话仿佛总在我们生活里打转,不知为何,在部分人眼里,咱们好似啥都挺落后,一直追着那些发达国家跑。 仔细琢磨会发现,说这些话的人,大多是拿发达国家的“百年积累”当标尺,却对中国正在发生的“换道超车”视而不见。 这种认知偏差,其实和心理学上说的“过去滤镜”很像,就像总惦记着前任的好,却忘了眼前人的闪光点。他们盯着别人几十年前就站稳的领域,却没看到中国早已在新赛道上跑出了自己的速度。 就拿被说“技术封锁”的高端制造来说,大家总盯着芯片的先进工艺,却忽略了中国在特高压领域的全球话语权。 特高压是啥?简单说就是远距离送电大动脉,以前这项技术被欧美垄断,咱们想建只能买他们的设备、按他们的标准来。 但现在不一样了,2025年9月刚出的消息,特变电工拿下了沙特164亿元的超高压项目,不仅要给当地造核心设备,连整个输电系统的设计标准都用咱们的。 更实在的是,特锐德之前也和沙特电网签了7亿元的变电站合同,这些设备在当地投用后,能解决上百万家庭的用电问题。 这哪是追着跑,分明是换了赛道领跑。 发达国家在传统电力系统上沉淀多年,自然有优势,但中国直接瞄准了更高效的特高压技术,从设备研发到标准制定一路打通。 现在全球在建的特高压项目里,有一半以上都用了中国技术,连德国、巴西这些国家的主干电网升级,都主动来找咱们合作。 这种“避开老路走新路”的智慧,比单纯在别人的优势领域里追赶,显然更显实力。 再看能源领域,总有人说“环境不如瑞士”,可瑞士的绿水青山是用百年时间养出来的,中国却在十几年里走出了另一条路,用清洁能源改造环境的同时,还做成了全球生意。 2025年上半年的数据显示,国内新装好的光伏板发的电,差不多能顶48个三峡电站,占了全球新增量的一半。 这些光伏板不只是建在西部沙漠,很多农村屋顶都铺了,农民既能自己用电省钱,多余的电还能卖给电网。 更关键的是,中国光伏产业已经形成了从原材料到组件的完整链条,全球八成以上的光伏产品都出自咱们的工厂。 2024年一年就出口了280GW的组件,相当于给全球装了两亿多户家庭的发电设备。 欧洲、中东这些地方缺能源,都抢着买中国的光伏板,就算有些国家搞贸易限制,咱们的企业直接去当地建厂,照样把生意做起来。 这种“既解决自己问题,又占领全球市场”的操作,瑞士的环境治理可没有。 汽车领域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不如德国”的说法还停留在燃油车时代,可在新能源赛道上,中国早就实现了反超。 大家熟知的比亚迪,2025年在泰国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四成,连续一年半都是当地新能源销冠。 不光卖车,还在泰国建了年产能15万辆的工厂,带动当地上万人就业。 在柬埔寨,比亚迪刚建的工厂年底就要投产,一季度订单就涨了五倍多,金边最大的汽车展上,每四辆车的订单里就有一辆是比亚迪。 这可不是靠补贴堆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市场认可。东南亚国家之前都是日系车的天下,但比亚迪针对当地路况改了车型,还解决了充电不便的问题,推出的混动车型特别受欢迎。 印尼、泰国为了吸引比亚迪建厂,主动给免税、给补贴,因为他们知道,能拉来中国的新能源车企,就能带动整个产业链升级。 现在中国汽车出口量连续两年超过日本,靠的就是这种“本地化生产+精准适配”的能力,这是德国车企在新能源领域都没做到的。 为啥这些变化总被“落后滤镜”遮住?一方面是大家习惯了拿老眼光看问题,觉得发达国家的优势永远不会变;另一方面是很多突破发生在产业链上游或者海外市场,普通人平时接触不到。 比如特高压设备、光伏硅料这些,不像手机、汽车那样天天见,但正是这些“看不见”的突破,才撑起了中国产业的硬实力。 网友里有种说法很中肯,“不是中国落后,是有些人的认知没跟上”。确实,芯片的先进工艺我们还在攻关,奢侈品品牌也没形成气候,但这些短板不能掩盖整体的进步。 特高压的标准我们说了算,光伏的成本我们能控制,汽车的海外市场我们能拿下,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成就。 那些总说“中国不如谁”的人,不妨看看身边的变化:农村的光伏板、街上的新能源车、出口海外的中国设备,这些都比陈旧的论调更有说服力。
黄仁勋:500亿美元的中国市场实际上对我们关闭了韩国媒体《每日经济》9月20
【1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