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日本这个岛国,面积不大,资源有限,地震台风不断,历史上一直活在一种不安全感里。 中国,幅员辽阔,土地肥沃,几千年来农耕文明根基深厚,人们更习惯以稳为主。 两国巨大的差异,慢慢在历史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日本在危机感里寻找机会,中国在宽厚里习惯忍让。 一个渴望扩张,一个更愿守成,这就埋下了矛盾不断的根源。 往前追到唐朝,日本军队在白江口被打得支离破碎,按理说应当心有余悸,可没多久就换了副面孔,主动派人到中国学习制度、礼仪和技术。表面看起来像是心悦诚服,实则是吸收养分、暗中准备。 等到中国内部一有动荡,他们立马收手,不再客气,这种见风使舵的性子,贯穿了日本几乎整个历史。 到了明朝,倭寇的侵扰已成心腹大患。 朝廷曾经依靠刘江、戚继光等名将镇压过一阵,但始终没有真正断绝。 丰臣秀吉更是公然提出要先拿下朝鲜再进攻明朝,出兵二十万横扫半岛。 明军硬是打了七年,把他们赶了回去,可战争结束后,朝廷没有彻底追击到日本本土,也没要求他们赔偿损失,这就等于告诉对方:失败了也没多大代价。这样一来,日本的野心并未被打消,只是暂时被压下去。 清朝时期,情况更明显。 清政府自以为天下无敌,看不上周边岛国,把日本当成小国蛮夷。 但日本已经在暗中积累力量。 甲午战争爆发前,清朝的人口、国土、资源都远超日本,海军一度号称亚洲第一。 可多年不更新军舰,军费被挪去修园子、摆排场,结果打仗的时候捉襟见肘。 日本却利用几十年的积累,准备充分。 战争一打,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赔出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还把台湾和澎湖割走。 这笔钱直接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燃料,反过来打在中国人头上。 进入二十世纪,日本的冒险心更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关东军才几千人,东北守军却有三十万,却因“不抵抗”的命令眼睁睁丢掉东北。 蒋介石一句“失掉东北无关大局”,彻底让日本放心,原来中国已经失去了硬气。 接着七七事变,日本全面发动侵华战争,仅用几个月就占下大片国土,南京大屠杀更是把他们的残暴暴露无遗。 几十万人惨遭屠戮,影像和相册成了铁证,那不是所谓的胜利荣耀,而是人类的耻辱。 当时的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扩张并没有真正阻止。 国际联盟谴责过,但缺乏实际制裁,西方列强更关心自身利益,对中国的呼声并不上心。 日本算准了这点,也算准了中国内部分裂严重,就像一只饿狼,反复试探猎物,一旦发现对方无力反抗,就毫不犹豫地扑上去。 直到日本战败后,我国和过去的态度变得完全不同。 新中国成立后,中日关系并不是立刻缓和。 直到1972年才恢复邦交,后来签署和平友好条约,看似关系重回正轨,但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问题始终让人心里不安。 因为日本骨子里的现实逻辑没变,他们习惯根据环境决定态度。 强大时他们退让,看到机会时他们就会冒险。 日本一次次敢于冒险,并不是因为他们多勇敢,是因为我们多次胜利后对他们的大度,打赢了不追击,打输了就退让。 这样的宽容,如果没有实力做底气,只会变成软肋。 历史已经证明,没有力量的善意换不来尊重。 大国的气度,从来不是靠退让堆出来的,而是靠实力护住的。 日本的侵略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命运,归根结底要靠自身的硬实力去守护。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百年前的模样。 经济总量优秀,科技、军事不断进步,社会的凝聚力也远超过去。 面对日本社会内部仍存在的修正主义声音,中国需要做的不是情绪化,而是继续用实际发展让他们看清:这片土地不容再次践踏。 真正的大度,是在足够强大的时候展现出的克制,是让对手明白挑衅代价远远超过收益。 历史留下的伤口不会轻易愈合,但它的存在本身就是提醒。 它让我们知道,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善意感化,不是所有冲突都能靠退一步来解决。 未来要避免历史重演,就要让每个潜在的对手都清楚:这片土地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肥肉。 真正的和平,不是别人赏赐,而是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去守护。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东亚视域下的日本史与中日关系史
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
凭栏观望史
2025-09-25 10:42: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