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电价涨15%,德国涨230%。 不是欧尔班疯了,是德法自己烧钱烧出了火。 德国人一边喊着“制裁俄罗斯”,一边偷偷借钱发补贴。 匈牙利和德国的电价涨幅差得简直离谱,一个涨15%,一个飙到230%。不少人骂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固执”,可扒开背后的门道才明白,真正惹出麻烦的是德法两国,他们一边喊着漂亮口号,一边把老百姓的钱往火坑里扔。 德国的电价闹剧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但2025年这波涨势里藏着太多自相矛盾的操作。 嘴上天天喊着“绝不依赖俄罗斯能源”,德国联邦政府发言人黑贝施特赖特还特意强调已经实现能源独立,可实际情况是另一回事。 2025年3月有报告揭露,德国能源公司正通过法国的码头偷偷进口俄罗斯天然气,把船运到法国勒阿弗尔港,再通过管网转输回国。 2024年下半年德国通过这种方式,成了俄罗斯天然气的第二大消费国。他们给出的理由是之前签了长期合同,违约要赔巨款,可这说法根本遮不住“制裁口号喊得响,实际利益放不下”的本质。 再看看德国的能源转型策略。2022年关掉最后三座核电站后,本以为靠风能太阳能能顶上去,结果2024年冬天一场极端天气就露了馅。 风力发电连理论产能的零头都没达到,太阳能更是几乎停摆,电网只能靠烧天然气救急。 天然气价格本来就高,这么一折腾,电费跟着疯涨,普通家庭每度电要花三块多人民币,比美国贵了五倍。 政府见状开始发补贴,可这些钱大多流进了钢铁、化工这些大企业的口袋,普通人家的账单一分没少,还要背着高额的环保税。 2025年1月柏林的抗议活动里,有人举着“补贴肥了巨头,我们冻着过冬”的牌子,这话戳中了不少人的心声。 德国的债务账本更能说明问题。为了发补贴,2024年政府债务突破2.8万亿欧元,相当于全年GDP的八成多。 这些钱不是凭空来的,最终还是要摊到纳税人头上。可补贴没换来产业稳定,反而因为欧盟新收的环保税,不少企业开始跑路。 大众把电动车生产线迁到美国,就是因为那边电费便宜,还不用交高额的碳排放税。一边烧钱保企业,一边逼企业出走,这样的循环把德国工业逼进了死胡同。 法国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曾经把核电当成骄傲,全国七成电力都来自核电站,一度号称“环保又便宜”。 可2024年夏天的大旱打破了这个神话,罗纳河水位降得太低,核电站的冷却系统根本没法正常工作,效率掉了三成还多。 没办法,法国只能减少核电出口,原本靠法国供电的西班牙、意大利立刻陷入电荒,电价跟着暴涨。 为了补缺口,法国偷偷把封存的煤电厂重新开了起来,巴黎郊区的烟囱又开始冒黑烟,和之前喊的环保口号完全对不上。 欧盟环境专员辛克维丘斯虽然批评了这种做法,但也没拿出解决办法,毕竟能源不够用的时候,环保形象只能先放一边。 再看被骂“固执”的匈牙利,15%的涨幅在欧洲其实算温和的,家庭电价只有德国的四分之一。这不是运气好,而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没跟着德法瞎折腾。 早在2021年,匈牙利就和俄罗斯签了十五年的天然气供应协议,价格比欧洲市场价低不少,每年能稳定拿到几十亿立方米的气源。 面对欧盟要求停购俄能源的压力,匈牙利能源部官员奥妮科直接在理事会上反对,说没有替代方案就停购,等于拿国家能源安全开玩笑。 他们没盲目跟风搞激进的可再生能源转型,而是保留了三成的传统能源发电,再搭配小型水电站和生物质能,既稳又省钱。 网友说得实在:“欧尔班不是疯了,是没被口号冲昏头,知道老百姓要的是能用上的电。” 欧盟的双重标准更让人看透这场闹剧。对匈牙利的能源政策指手画脚,说其“不符合欧盟标准”,可对德法重启煤电、偷偷进口俄气的行为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2024年底挪威为了保自己国内供应,切断了和丹麦的电力互联,瑞典能源部长直接点破,说德国的弃核政策就是在让整个欧洲买单。 欧盟原本想靠跨境电力互济解决问题,可实际输电损耗特别高,比中美两国高出一倍多,2025年初法国向西班牙求援,最后还是因为输电不行,只能自己重启煤电。 这场能源危机里,最惨的还是普通人和中小企业。德国的补贴大多给了巨头企业,中小企业只能自己扛高电价,不少小工厂因为交不起电费倒闭。 英国有数据显示,电费里的政策成本和税费占了三成多,如果把这些成本转到普通税收里,电费能降不少,可欧洲各国都在学德法的样子,把压力甩给民众和小企业。 匈牙利之所以能稳住,就是因为没搞这种“大企业吃肉、老百姓买单”的模式,把能源政策的重心放在了民生上。 德法的困境说到底是自己选的,一边要维持制裁俄罗斯的政治正确,一边又离不开便宜能源;一边喊着环保转型,一边又得重启高污染电厂。 反观匈牙利,不跟着凑政治热闹,踏踏实实守住能源主权,反而在危机里站稳了脚跟。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德国垮了,法国崩了,英国也开始游行了!欧洲出了什么问题?俄罗斯为什么仍然很稳?一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