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有5000多万华人,为何只有泰国的980万华人被全同化了? 说起海外华人,总数已经超过五千万,散布在全球一百九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在东南亚尤其集中,足足有三千八百万之多。这些人后裔大多保持着自己的文化痕迹,比如唐人街里的中餐馆、春节的舞狮表演,或者是家族企业里的中文招牌。但唯独泰国这个地方不一样,那里的华人约九百八十万,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到十四,如果把混血后代算进去,能拉到两千六百多万,接近四成人口。可奇怪的是,他们几乎完全融进了泰国社会,说话带泰国口音,取泰国名字,过泰国节日,街头一看压根分不出谁有中国血统。这事儿听起来挺有意思,为什么泰国华人就这么彻底地“泰化”了,而其他地方的华人还保持着那么强的民族认同感? 先得从历史说起。华人去泰国的浪潮可不是从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的,早得多。早在十六世纪,明朝时候,就有福建和广东的商人、劳工坐船去暹罗湾那边讨生活。那时候泰国还叫暹罗,华人主要是做买卖,开铺子,种稻米,渐渐在曼谷、清迈这些地方扎根。比起马来西亚或印尼那些十九世纪末才大规模涌入的华人,泰国这边的移民历史长了三百年,这时间差就让融合有了基础。早来的人后代一代代混着本地生活,血脉自然就搅和在一起了。到二战前,海外华人总数也就一千来万,但泰国这边已经形成规模,华人社区不光是赚钱工具,还开始参与当地政治和经济。 泰国政府在这过程中起了大作用。不同于其他东南亚国家动不动就搞种族隔离政策,泰国从建国起就把本土出生的人一律当泰国公民,不管你祖上是哪儿来的。权利上完全平等,没什么原住民和移民的区分。这点特别关键,因为它让华人觉得这儿是家,不是暂住地。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泰国国王和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措施加速这个过程。比如“三代改姓”制度,规定第三代华人如果不改泰国姓氏,就可能丢掉国籍。这不是小事儿,很多华人家庭为了保住身份,主动换了名字,从李、王、张变成泰国式的音译或新造的泰文姓。结果呢?现在泰国总理里头,过去百年三十九任中,有八成多带华人血统,只有五个是纯泰国族出身。这说明啥?华人不是被边缘化,而是直接进了权力核心。 教育政策也帮了大忙。泰国要求每个人必须学泰语,不管你是本地人还是移民。学校里从小学起就用泰文上课,华文学校虽然存在,但数量少,课程也得加泰语和泰国历史。申请护照、奖学金或者政府职位,前提是得有泰式名字和泰语能力。1956年修订的《国籍法》更是一锤定音,放宽了入籍条件:只要在泰国出生,或者每月收入够一百美元、会说泰语、非政治犯,就能申请。战后,尤其是1955年后,泰国对华人的态度软化了,因为中国那边取消双重国籍,泰国也顺势鼓励华人彻底归化。结果,华人小孩从小就浸泡在泰国文化里,长大后自然觉得泰国才是根。 通婚这事儿在泰国华人同化里占了大头。东南亚其他地方,华人多半内部结婚,保持血统纯正,但泰国这边不一样。华人男多女少,早年移民带不了家眷,就和泰国女人结婚。政府也没阻拦,反而鼓励,因为通婚能快速融合民族。统计显示,泰国华人通婚率高得惊人,几代下来,混血儿占主流。想想看,第一代华人开杂货店娶泰国媳妇,孩子上泰国学校,孙子再娶泰国人,到了第四代,谁还记得祖上是哪儿来的?这种自然流动,加上政策推波助澜,就让华人血统悄无声息地渗进泰国社会。现在曼谷街头,你问个黑皮肤的泰国人,说不定他三四代前是广东移民,但自己一口泰语,过宋干节,压根不提中国事儿。 再对比下其他国家,就更清楚泰国为什么独树一帜。拿马来西亚来说,那边华人占四分之一,但因为种族政策,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各有分区,教育、就业都有配额。华人为了自保,抱团取暖,办华校,办中文报纸,身份认同强得很。印尼也类似,九十年代苏哈托时代甚至有反华暴动,华人被逼低调,但文化上还是守着。泰国呢?从来没搞过这种极端排华。相反,华人经济贡献大,从十九世纪起就控制了泰国的大米贸易、橡胶种植和零售业。政府知道,华人不是威胁,是助力,所以用经济和社会压力引导他们适应泰国习俗,而不是硬压。二十世纪初,泰国国王拉玛六世就推动“泰国化”,但到拉玛七世时,已经转向温和融合,强调华人爱中国没问题,但得更爱泰国。这话听着接地气,实际就是双重忠诚的平衡。 当然,同化不是一帆风顺。二战前后,泰国一度亲日,华人受点夹板气,但战后政策转向,限制新移民,放宽老移民入籍。冷战时期,泰国反共,华人如果有中国背景,会被盯上,但大多数选择彻底泰化避险。1960年代后,泰国经济起飞,华人企业像正大集团、CP集团这些巨头,全是华人创办,现在老总们一口泰语,董事会里泰国人占多数。华人学校从高峰期的几百家,缩到几十家,学生也多是学泰语为主。年轻一代泰国华人,自称泰国人居多,老一辈偶尔还念叨祖籍,但孙子辈已经懒得管了。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2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