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出了名的制造大国,连火箭和航母都能造出来,为何要花2400万人民币,重金购买一辆来自芬兰的云梯消防车?这辆消防车被称为全球最贵的消防车,并且全球总共只有5辆,中国就占了3辆。这就匪夷所思了,我国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进口一辆消防车呢?是因为我们造不出来吗? 消防车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喷水救火嘛,可真要做到高端,尤其是对付那些戳破天的摩天大楼,就不是光有底气就能行的了。咱们国家城市化快得像坐了火箭,山东一个省,超百米的高楼就有151栋,平均算下来,三十层往上跑的建筑到处都是。 以前的国产云梯车,顶多伸到七八十米,够着二十多层楼勉强对付,可一到三十层以上,就得靠人爬楼梯或者绳子荡过去,那风险大不说,时间也拖不起。火灾这事儿,争分夺秒,晚一分钟说不定就多一条人命。进口这辆芬兰的Bronto Skylift 101米登高平台车,就是冲着这个来的,它能稳稳升到101米,够着三十一层楼头,平台上还能扛八百公斤重的东西,带水炮直接灭火,效率高出一大截。 为啥非得花这冤枉钱?不是咱们手艺不行,而是这行当的门槛高得离谱。消防车不像火箭航母,那玩意儿国家砸钱砸资源,产业链齐全。可消防车市场小,一年全国就卖几万辆,大头还是中低端的泵车、泡沫车那种,高端的云梯车,全国加起来也没几百辆。 研发一款超高云梯,得烧钱烧时间,材料得顶住百米高的风压和扭矩,底盘得稳如老狗,液压系统得扛高压差不漏油。芬兰的Bronto公司干这行上百年了,从上世纪初就开始折腾,到1988年就整出全球第一辆68米曲臂车,现在的101米款,更是黑科技满满。 他们的曲臂技术,能让臂架像人胳膊一样弯曲伸展,躲开楼角凸窗啥的,不用直来直去硬怼。焊接用等离子弧,焊缝光滑得像镜子,强度是普通焊的两倍。智能系统还带负载监测,风一吹大就自动调整姿势,稳得一批。咱们国内企业呢?不是没试过,七八十米的臂架能整出来,可一到百米,臂端就变形,稳定性差,风一刮晃荡得像醉汉。 底盘这块儿更头疼,国外用斯堪尼亚或奔驰的,耐冲击,跑长途不抖。中国早期组装进口底盘,自己的底盘技术跟不上,事故率高过一截。 这进口也不是一时兴起。国家层面,消防安全关乎老百姓命根子,高层火情一年几万起,2018年全国就23.7万起火灾,高端装备缺口大。 山东消防部门2021年招标,就明摆着要100米以上的臂高,载重至少五百公斤,结果Bronto的F101 HLA型号中标了。这车长16.9米,重62吨,全球限量五辆,中国三辆,落地价2400万,听着贵,可算下来,每救一栋高楼的命,就值了。 再说,进口还能平衡贸易顺差,国外品牌得卖点儿东西过来,拉拉关系啥的。市场小,国产企业不愿砸钱研发,风险高,卖不出去就血本无归。高端市场几乎被欧美日韩垄断,美国的Pierce、德国的Magirus、芬兰的Bronto,占了九成份额。 咱们每年进口上百辆,2021年就花了1.14亿美元,摊到每辆几百万到千万不等。 不过,这事也暴露了咱们产业的软肋。消防车不像手机汽车,标准化低,行业规范跟不上。国内厂家三十来家,散兵游勇,年产五百辆的没几家,技术迭代慢。 大家更爱做中低端,利润稳,高端的材料贵、测试严,砸进去容易打水漂。结果呢?国产车耐用性差,零配件坏得快,七八年就得大修,国外的能用十几年不换核心件。 这不光是技术问题,还有人才和积累。 可话说回来,中国人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劲儿,从来没少过。进口这三辆车,不是白买的,合同里带技术转让,芬兰工程师远程指导,拆解研究,吃透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范维澄就说过,这车是研究对象,早日突破瓶颈,实现国产化。事实也证明,这路子走对了。几年前,国产最高也就78米,现在呢?中联重工的DG113登高平台车,作业高度110米,自带水泵,喷射距离190米,已经小批量投产。 湖北运隆的S112型号,112米高,细水雾灭火,车宽2.7米,长19米,2023年就亮相。 2024年,还有视频秀中国造的百米高空消防车,水柱喷90米,德国专家看傻眼了。 航天科工的消防火箭弹,能打到100层楼,带探测设备,成体系了。 这进展快得像开了挂。为什么?因为国家重视了,资金倾斜,产业链整合。以前散乱,现在重装备厂家跨界进来,底盘用重卡技术,液压借工程机械,材料从航空铝合金学。智能化也跟上,传感器网自动避障,臂架路径规划,未来轻量化、多功能化是方向。 技校开课,培训臂架维护,人才储备足了。出口也起步,东南亚订单来了,国际演习上露脸。 当然,路还长。核心技术得啃硬骨头,等离子焊接、曲臂建模,这些得一步步攻。市场机制也得完善,标准统一,鼓励创新。别看现在进口贵,三年五载,国产高端车性能追上,价格腰斩,那才叫真值。
在“福建”号航母成为世界首次使用电磁弹射器完成五代机弹射后,外国军迷貌似眼神都变
【5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