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印度会不会在走我们40年前的路,高科技都靠买,然后再逆向工程慢慢跟上节奏?我只能说,如果印度有30-75亿人口,那是可能的。但印度的人口和中国差不多。 总有人拿印度和中国比来比去,说印度是不是要重走我们那条老路子,四十来年前头一遭改革开放,啥高科技都得从国外买回来,拆开研究研究,慢慢逆向工程搞出自己的玩意来。结果,中国就这么一步步爬上来了,从自行车王国变成手机工厂。可印度呢,人口也一大堆,年轻人多得像潮水似的,会不会也来这么一出?要是印度有三十亿到七十五亿人,那事还真有可能成。可惜啊,印度人现在也就十四亿出头,跟中国差不多,这体量上就卡壳了,压根没法形成那种碾压式的优势。 那时候,中国经济刚起步,技术底子薄得像张纸,啥先进玩意儿都得靠进口。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工厂里头一堆工程师围着从德国或日本买来的机床,拆了又装,测了又调,花了好几年才摸出门道。逆向工程这活儿,说白了就是学着人家样子做,成本低,速度快。最关键的,是人口规模顶着呢,十三亿人啊,劳动力源源不断,内需市场大得吓人,一件东西批量生产,成本直线往下掉。出口一冲,全球市场就给占了。结果呢,中国从纺织到电子,从重工到高铁,全链条都起来了。联合国数据摆在那儿,中国经济体量现在是印度的五倍,人均产值也高出一大截。 印度这头呢,看起来有点像镜像,但仔细瞅瞅,又不对劲。他们也买技术啊,班加罗尔那科技园里头,工程师们拆着从法国或美国进的芯片、引擎啥的,搞逆向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可问题出在哪儿?人口虽说2023年就超了中国,成了世界第一,十四亿二千九百万,对着中国十四亿一。 但这数字听着唬人,实际用起来差老鼻子了。中国那时候人口红利是真金白银,年轻人比例高,教育跟得上,很快就卷进工业化大生产里头。印度呢,年轻人占一半多,六亿五千万不到二十五岁, 听着牛,可一大半还卡在农业和服务业,低端活儿多,高科技门槛的少。制造业占比呢?中国近三成,印度才一成出头。你说买技术容易,逆向也行,可没足够人手去消化吸收,生产线建不起来,成本降不下去,咋跟人抢市场? 这人口规模的逻辑,说到底是成本游戏。工业社会跟农业社会一个理儿,谁能拉起更多人干活儿,谁的消费市场就大,谁的单位成本就低。英国维多利亚那会儿,两千多万人顶着全球工厂,可德国六千五百万,美国九千八百万一涌而上,劳动力多,市场广,商品便宜得像白菜,英国的订单刷刷掉队。二十世纪头,美国两亿八,欧盟四亿多,中国十三亿接着上,历史就是这么轮着来。印度要替代中国,得有三倍体量才行,三亿人?不存在的。地球上哪儿来那么大单一市场,能把中国十四亿的产能挤兑出去?印度就算把效率追平中国,商品质量差不多,价格也差不多,新品牌想撵走老牌子,难如登天。买东西的时候不都这样吗,便宜点儿还能抢滩,平起平坐就得拼品牌和渠道了。 印度经济指标落后中国二十年左右,人均收入中国一万三千刀,印度两千五。 婴儿死亡率高,寿命短,卫生设施差,这些硬伤搁那儿,人口多也转化不成生产力。中国那四十年的路,是真刀真枪的工业化,投资率高得吓人,基建狂飙,FDI外资直往里砸,制造业从无到有,成了世界工厂。印度呢,起步晚,九十年代才松绑,可服务业主导,IT外包牛是牛,但那玩意儿吸纳不了多少人,高端技术链条短。芯片这事儿,拉詹前联储官员都说过,印度急吼吼想追, 可中国早几年就本土工厂起来了,技术节点旧点儿没关系,研发砸钱,规模压人。印度土地征收难,劳工法严,利益集团卡脖子,工业化老走弯路,早早“去工业化”了。 其实,经济这池子,底层是规模定律。中国抱全球化大腿,工厂流水线转起来,出口攻城略地,运输关税高了才本土化。印度想学,可基础设施拉胯,电力短缺,路网稀疏,新厂一建就停机。欧盟美国想扶,协议签了,钱砸了,可印度本土瓶颈在那儿,转化率低。苏联老例子摆着,经济弱就得内循环,华约小圈子,效率低,闭门造车出不来好货。中国不一样,经济强势,政治上敞开,研发不停,外头排华顶多量变,封不住。 再想想长远,中国老龄化早,印度年轻窗长,可窗口不抓牢,就白搭。世界银行报告,早说了,后发国家工业化大门窄,地球没三亿单一市场压中国。 印度追赶者姿态,慢慢改善,电网铺了,技能训了,可格局难改。民主价值观、贸易圈子听着高大上,可高中马哲讲得对,经济基决定上层,政治反作用有限。印度搞小圈子?经济弱势才这么干,中国强势,全球化是王道。
有人说印度会不会在走我们40年前的路,高科技都靠买,然后再逆向工程慢慢跟上节奏?
历史破局者
2025-09-24 17:32:21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