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你给我老实一点,再不跟我们联系,我们就要生气了。”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里,立陶宛新总理又放话了。今年7月,立陶宛执政联盟又分裂了,8月,44岁的女总理英加·鲁吉涅内组阁上台,动作倒挺快。 一国总理刚上任,头等大事居然是冲着中国喊话。这听起来像个段子,但它就真实地发生在立陶宛。 这个欧洲小国,人口还不如北京朝阳区多,最近却意外成了国际新闻的常客。新上任的总理英加·鲁吉涅内,组阁还没几天,就急着想和中国恢复关系。 可这番急切姿态的背后,是一个谁也笑不出来的烂摊子。自从前总理帕卢茨卡斯政府拍板允许台湾方面以“台湾”的名义开设代表处。北京视此举为踩了红线,随之而来的经济反制,又快又猛。 立陶宛的对华出口额,从超过十亿欧元,断崖式暴跌至不足三亿。这还没完,许多在华的欧洲大公司,比如德国大陆集团,发现自己的供应链里只要有立陶宛的零件,产品就在中国海关过不去。 为了保住中国市场,这些大厂只能无奈地把立陶宛的合作伙伴从名单上划掉。就连繁忙的中欧班列,也默契地修改了路线图,直接绕开了立陶宛,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以亿美元计算。 这些经济上的冲击波,很快就传导到了立陶宛的街头巷尾。上千家企业关门,失业率节节攀升。 除了外交上的误判,还有一桩不大不小的腐败丑闻,他的家族企业被曝出违规套取国家和欧盟的补贴。 于是,这位总理在执政仅仅八个月后,就在2025年7月黯然下台,给国家留下了一个外债占到GDP七成的烂摊子。 正是在这样一地鸡毛的局面下,44岁的工会领袖英加·鲁吉涅内,走上了政治舞台的中央。她2024年才正式从政,一年多以后,就在2025年8月,以78票赞成的结果当选总理。 她的履历上没有显赫的政治背景,最大的资本是十年工会主席的经历。她曾经领导过一场全国性的大规模劳资谈判,给工人们争取到了19%的最低工资涨幅。这件事,为她赢得了实打实的民众支持。 民众把票投给她,就是厌倦了政治空谈,希望有人能来解决实实在在的吃饭问题。她所在的社民党,竞选口号就是“民生优先”,核心承诺就是修复千疮百孔的经济。 鲁吉涅内上任后,也确实把恢复经济和重启对华贸易对话,列为新政府的头号任务。外界也普遍判断,立陶宛的外交风向要变了,会更讲究实际。 但鲁吉涅内要面对的,是一个异常拧巴的局面。她的执政联盟像一盘大杂烩,由四个政党拼凑而成,里面甚至还有思想保守的基督教家庭联盟。 为了把这些人捏合在一起,维持联盟的表面稳定,她必须在对外政策上表现出一点“强硬”,至少在口头上要如此,以此来安抚盟友和国内的保守派。 这就造成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新政府的官方纲领是要和中国关系正常化,但总理本人却时不时得冒出几句对华强硬的言论。 更麻烦的是,立陶宛的权力结构本身就很分散。总统瑙塞达早就想给那个代表处改名,但他说了不算。 总理手握行政实权,可一举一动都要看执政联盟里其他党的脸色。而要命的是,现任外交部长布德里斯,恰好就是当年推动设立“台湾代表处”的核心人物之一。高层之间互相掣肘,任何政策想掉头都难上加难。 最讽刺的一幕出现了。政客们在台面上吵得不可开交,台面下的生意却做得飞起。海关数据显示,去年立陶宛从中国“秘密”进口的太阳能电池板数量激增了47%,就连国防部采购的无人机,拆开一看,不少零件都来自深圳。 立陶宛踩过的坑,旁边的小国看得一清二楚。斯洛文尼亚也动过类似念头,但在北京发出警告后,他们迅速把名称改成了国际通行的“台北办公室”,一场潜在的风暴就这么化解了。 对鲁吉涅内而言,眼前的路不好走。最新的民调很说明问题:超过六成的立陶宛人不想再跟中国对着干了,人心思变。 但是,如何将这种民意转化为有效的政治行动,正考验着这位新总理的智慧。 信息来源:《立陶宛议会批准鲁吉涅内出任总理》,央视新闻,2025年8月26日。
立陶宛与中国闹翻4年后,当初美台说好5年内建成五座芯片工厂,要创造数万个高薪岗位
【7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