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中国百亿项目!转头找上英日,被中国评价为“垃圾级”信用,中国在自己还没有大力发展起来的时候,就全力帮助了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拥有了“生命经济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坦桑尼亚的东海岸,巴加莫约港曾被寄予厚望,2013年,中国与阿曼基金联合提出百亿美元投资方案,要把这片沉寂的海湾打造成东非最大的深水港,每年吞吐两千万标箱,并配套工业园与自由贸易区。 那场奠基典礼,仿佛为整个国家点亮了一盏灯,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跨境物流枢纽的前景,让人们以为即将迎来一次历史性的跃升。 对于坦桑尼亚来说,这个项目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投资,更意味着摆脱殖民体系残留影响的契机,这个国家七成人口依赖自给农业,全国只有一条标准化铁路。 中国提出的不只是一个港口,而是一整套产业配套和贸易走廊,足以改变它在区域中的地位,事实上,这并不是两国的第一次合作。 半个世纪前,中国在自己还未真正富裕的时候,就硬是帮坦桑尼亚修通了坦赞铁路,那条被称为“生命线”的钢铁大道至今仍在运转,保障着矿产和农产品出口。 然而政治风向的骤变让梦想戛然而止,2015年,马古富力成为新总统后,提出所谓“维护国家主权”的口号,指责99年的特许经营权是“新殖民主义”,将矛头指向中方。 他的言辞迎合了西方舆论的“债务陷阱”说法,一时间,合作项目被扣上了沉重的帽子,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他转身把港口交给英国与日本。 英国企业打着“低成本”的旗号,声称能用三分之一的预算完成建设;日本则宣称要带来“世界顶尖桥梁技术”。 结果很快证明一切只是幻影,英国团队在初步勘测后,预算从30亿美元膨胀到80亿美元,还要求金融市场开放等苛刻条件,日本设计的防波堤和桥梁在盐雾气候中三个月就开始腐蚀,根本无法投入使用。 等到2020年疫情爆发,英日资本第一时间撤离,留下的是半拉子码头和锈蚀的机械,所谓的“捍卫主权”最终换来的却是国家陷入泥潭。 坦桑尼亚的GDP增速从2015年的7%骤跌到2020年的2%,失业率飙升至18%,国际评级更被降至CCC+,堪称“垃圾级”。 这不仅是经济上的惨败,更是信誉的崩塌,投资者开始对坦桑尼亚敬而远之,国内承包商现金流断裂,成千上万的工人被迫失业,原本寄望于成为区域枢纽的巴加莫约,却成了外资眼里的风险象征。 与此同时,邻国肯尼亚的蒙巴萨港和吉布提港在中国合作下蓬勃发展,吞吐量连创新高,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坦桑尼亚错失的,不只是一个项目,更是宝贵的发展窗口。 这场闹剧背后,是短视的政治算计,马古富力试图通过否定前任的合作计划,塑造一个强硬“反依赖”的形象,却忽略了中国方案里隐藏的关键优势。 那套设计并不是单纯的港口,而是带有产业园区、就业岗位、税收优惠和技术转让的全链条支持。 更别忘了,中国企业已经在坦桑尼亚长期投入,援建过学校、培训过工人,与当地社区形成了相互依赖的关系,相比之下,英日许诺的只是空头支票,一旦形势变化,撤退比谁都快。 2021年3月,马古富力猝然去世,政局重新洗牌,新总统哈桑深知再拖下去只会让国家陷入更深危机,她很快调整政策,主动释放善意。 坦方提出缩短特许经营权至33年,增加自身股份比例,并承担部分前期损失,试图挽回局面,中国虽然遭受了超过14亿美元的直接损失,但从区域战略考量出发,依然选择重新谈判。 不过这一次,北京态度明显更谨慎,坚持“风险共担、规则清晰”,并引入埃及与沙特等第三方力量参与。 2025年2月,新的合作框架终于敲定,坦桑尼亚港务局与中国、埃及、沙特企业签署谅解备忘录,确定多边参与的新模式。 政府拨出资金用于前期疏浚和泊位建设,工人重新回到工地,沉寂多年的机械再次轰鸣,对当地民众而言,这不仅意味着工作机会的回归,更代表着一个被荒废的梦想重新被点燃。 如今,印度洋的海风再次吹动起重机的长臂,巴加莫约港正尝试从废墟中重生,但那段折腾留下的阴影仍提醒人们:失去的时间与信誉无法轻易弥补。 对于那些徘徊在不同选择之间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坦桑尼亚的故事是一面镜子,朋友不是靠临时的利益交易定义的,真正的“生命经济线”,只有在信任与责任中才能长久延续。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三十年的巨变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