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我们开天价他们也只能乖乖购买!”1993年,由于技术原因,中国花费了3.8亿美元从欧美购买了一台燃气轮机。可是,短短25年后,中国成功打破了欧美长达70年的垄断,成功制造出了燃气轮机的一级静叶。 那会儿国内电厂里大多是欧美产的燃气轮机,小到一个叶片都得靠进口,而且这东西是别人的知识产权,中国人连碰都不能碰,设备坏了要请外国专家来修,人家还不让中国技术人员在场,修一次的费用又是一笔巨款,很多电厂光买设备和维修就亏得底朝天,可没办法,核心技术在别人手里,只能被卡脖子。 更让人无奈的是,欧美还搞技术封锁,别说图纸了,连相关的技术资料都捂得严严实实,想自己琢磨都没处下手,这就是1993年时中国面临的真实处境。 但中国人从来就不是甘心被卡脖子的性子,知道核心技术买不来、求不来,只能自己干。2009年国家正式开始研制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2015年又启动“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上百家公司联手,数不清的科研人员加入,其中就有段方苗。 她当时还是在读博士,一听说要搞燃气轮机研发,立马就报名了,和她一起的是个平均年龄只有34岁的年轻团队,没人有现成经验,没人见过核心技术的真实模样,手里只有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 他们要攻克的第一道难关,就是燃气轮机的一级静叶,这东西是“心脏”里的“守护者”,能承受多高的温度,直接决定了燃气轮机的本事。 可这活难到超乎想象:燃气轮机里的燃气温度能达到1400到1600摄氏度,可制造叶片的合金熔点才900摄氏度,相当于要让冰块放在沸水里还不融化,而且温差比沸水和冰的差距还大五倍,同时还得保持叶片的强度和性能。 段方苗和团队想了无数办法,最后决定在叶片上打冷却孔散热,可这孔不是随便打的,少了散不了热,多了会影响强度,每个孔的位置、大小都得精确到极致。 他们就这么一点点试,一个孔一个孔地加,一毫米一毫米地调整精度,光是冷却孔的数量就试了上百次,最后确定要在叶片周身设计超过400个冷却孔,每个孔的加工精度还得小于0.1毫米,比一根头发丝还细。 失败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尺寸好不容易合格了,到最后一步检测内部缺陷时,发现一点阴影就得全部重来,没人抱怨,顶多沮丧一会儿就重新开工,段方苗说,国外能封锁住,就是因为我们没找到难点,现在找到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 就这样熬了三年,2018年的时候,这个年轻的团队终于试制出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批一级静叶,距离1993年那笔憋屈的采购刚好过去25年,欧美长达70年的垄断就此被打破。 但他们知道这只是第一步,叶片要真正能用还得经过无数次实验验证,段方苗说,可能要十年后这叶片才能完全投入使用,到那时中国才能真正拥有自己的重型燃气轮机,这群年轻人愿意坐这个冷板凳,因为他们清楚,搞核心技术急不来,得一步一个脚印。 一级静叶的突破就像打开了缺口,中国燃气轮机技术开始飞速发展。东方电气集团后来研制出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代号G50,这是2021年能源领域的首台重大技术装备,很快就在华电清远和中电德阳两个示范项目上成功运行了5000小时,实打实证明了中国造的可靠性。 在此基础上,他们又搞出了小型化的G15燃气轮机,这台机器才5.7米长、2.3米宽、2.7米高,别看个头小,里面装了2万多个零部件,联合循环一小时能发2.2万千瓦时的电,够2500个家庭用一天,而且排放只有常规火电的五分之一,又小巧又强又环保。 更让人提气的是,中国燃气轮机现在还能出口了。俄乌冲突后,西方对俄罗斯搞了超过14000项制裁,俄罗斯北极LNG-2项目急需燃气轮机,原本打算买美国的LM9000,结果只拿到4台,后面两条生产线断了供,找遍西方都没人敢卖,最后只能来找中国。 中国的CGT25-D型燃气轮机顶上了,2021年就在俄罗斯的天然气增压站完成了72小时考核试验,顺利交付,这可是中国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燃气轮机第一次出口应用。 现在俄罗斯的液化天然气生产线全靠它撑着,当年欧美说中国100年造不出来,如今中国造却成了别人的救命稻草。 这一切的改变,靠的就是当年那股不服输的劲。从1993年花3.8亿美元买设备,到2018年造出一级静叶,再到后来整机量产、出口海外,不过短短三十年,中国就走完了欧美花七十年才走完的路。 不是因为中国人比别人聪明多少,而是因为我们认准了核心技术必须握在自己手里,科研人员愿意十年如一日坐冷板凳,国家愿意集中力量办大事,上百家企业联手攻关,失败了重来,不懂就摸索,硬生生把被封锁的路走成了通途。 现在再没人敢说中国造不出燃气轮机,那些当年的狂言,早已被中国的技术突破砸得粉碎。
“给中国100年也造不出来,我们开天价他们也只能乖乖购买!”1993年,由于技术
罗普娱记
2025-09-24 11:27:5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