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中国一名小伙掉入大西洋,靠喝鸟血、吃生鱼肉硬撑133天,曾有商船路过,结果只因为他是中国人,便拒绝营救! 1918年,潘濂出生在中国海南的一个普通家庭,那是一个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年代,中国沿海地区饱受外国列强欺凌,无数家庭挣扎在贫困线上。 潘濂的父亲与许多中国父亲一样,希望儿子能有更好的未来,1936年,年仅18岁的潘濂被父亲送到了香港,靠着关系成为了英国游轮"坦达号"上的一名学徒。 初到"坦达号"的潘濂,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障碍,着实吃了不少苦头,船上的工作繁重,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也让他备受煎熬。 但潘濂没有放弃,他利用一切空闲时间自学英语,一点一点积累词汇量,他勤奋好学的态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快赢得了船长的赏识。 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潘濂从"坦达号"的小学徒逐渐晋升,最终在1939年成为了更加豪华的英国邮轮"贝洛蒙"号上的二级侍应生。 这份工作为他带来了每月80美元的收入,在当时是相当可观的薪水,甚至超过了国内许多知名作家的收入。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大西洋成为英德海军争夺的战场,"贝洛蒙"号被英国政府征用,改装成运输战略物资的军用船只,潘濂和其他船员一样,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在战火纷飞的大西洋上穿梭。 1942年11月23日,命运的转折点到来了,当"贝洛蒙"号满载物资从美国返回英国时,一艘德国U型潜艇悄然尾随。 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两枚鱼雷直奔"贝洛蒙"号而去,巨大的爆炸声中,潘濂被气浪掀入冰冷的大西洋。 当他从水中浮起时,只见"贝洛蒙"号已经断成两截,正在迅速下沉,船上的55名船员大多在爆炸中丧生,最终只有12人侥幸逃生,潘濂是其中之一。 他抓住漂浮的木板,在海上漂了几个小时后,幸运地发现了一个"井"字型的救生筏,这个小小的木筏将成为他未来四个多月的家。 登上救生筏后,潘濂发现了一个金属箱,里面装有140升淡水和一些食物,按照正常消耗,这些物资最多支撑他一个月,但潘濂知道,在茫茫大海上,获救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当食物耗尽后,潘濂展现出惊人的求生智慧,他拆开救生筏上的手电筒,取出里面的弹簧,弯曲成鱼钩开始钓鱼。 随着时间推移,小鱼已经无法满足他的需求,他用牙齿一点一点咬松木筏上的一颗铁钉,再将其弯成更大的鱼钩,成功钓上了体型更大的鱼。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饥饿难耐时,潘濂学会了抓捕盘旋在筏上的海鸟,他用小鱼作诱饵,耐心等待海鸟俯冲而下抢食的瞬间,一把抓住它们。 然后,他会吮吸海鸟的血液补充营养和水分,这种看似残忍却有效的方法让他在极端环境中坚持了下来。 在漂流期间,潘濂曾多次看到远处有商船经过,他激动地发射信号弹,挥舞衣物,拼命呼救。 然而,令人心碎的是,当这些船只靠近看清他是中国人后,竟然直接调转方向离去,对他的求救置若罔闻。 经过133天的海上漂流,1943年4月5日,奇迹终于发生,当潘濂漂到距离巴西巴拉州海岸约16公里处时,一艘巴西渔船发现了他。 此时的潘濂已经瘦了18斤,皮肤被海水和阳光侵蚀得伤痕累累,但他的眼神依然坚定。 潘濂的传奇经历很快传遍全球,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亲自授予他大英帝国勋章,中华民国政府和美国战时海运局也分别颁发了荣誉奖状和战斗勋带。 更重要的是,他的故事被写入英国皇家海军的野外生存手册,成为军事训练的教材,他创造的133天救生筏海上漂流记录保持了近30年,直到1972年才被打破。 潘濂后来在美国定居,与一位美国女子结婚组建了家庭,1988年,当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敞开后,年近古稀的潘濂终于回到香港,与阔别多年的家人团聚,1991年,这位海上生存传奇在美国平静地离开了人世,享年72岁。 他的故事被拍成纪录片,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精神,时至今日,潘濂的经历仍然启发着无数面临困境的人们:无论处境多么艰难,只要不放弃希望,人类的潜能是无限的。
菲律宾懵瘪了!最近,国际问题学者高志凯在马尼拉的一番话,可把菲律宾惊到了。他说得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