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说:“与人聊天,少说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表现不好,通过你的嘴说出去了,孩子有可能会越来越不好;如果孩子表现好,经过你的嘴说出去了,可能孩子以后会没有你说的好。” 有道理。孩子好不好自己知道就好,没有必要说给别人听。常听人说乌鸦嘴,人的嘴是有毒的,有时候说好的不管用,说不好的,偏偏一说一个准。 正所谓,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自己的孩子啥样都喜欢,别人的再好也跟你没关系。 如果你爱你的孩子,就按你期望的那样去鼓励他,相信他,终究会长成你喜欢的模样。 千万不要去说自己的孩子,这不好那不好,再不好也是自己生的。人都需要鼓励和肯定。 李玫瑾这番话,道出了言语背后那份沉甸甸的能量。孩子的世界纯净如白纸,父母口中的每一笔描绘,都在悄然塑造着他们的轮廓。言语不是风,吹过就散了;它像种子,落在心田里,会悄悄生根发芽。那些说出口的“不好”,或许会成为孩子肩上无形的包袱;而那些轻率的“好”,也可能变成他们前行时不必要的负担。 真正智慧的爱,是将期待化作静默的守望,将信任化作日常的陪伴。孩子的心灵如同初生的嫩芽,需要的是阳光般的肯定和雨露般的耐心。每个生命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急着用言语去框定,反而可能限制了他们向上伸展的空间。老话常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那份静待花开的从容,才是滋养生命的沃土。 言语之外,无声的陪伴更有力量。一个肯定的眼神,胜过千句浮夸的赞美;一次耐心的等待,比任何说教都更能传递信任。正如泰戈尔所言:“不是锤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育的美好,正藏在这种不著痕迹的浸润中。 守护孩子的成长,就像呵护一盏微弱的烛火,过多的风会吹灭它,而过急的扇动也会让它摇曳不定。让家成为孩子能够安心试错的港湾,让父母的怀抱成为他们永远可以退守的堡垒。在这份静谧的守护中,孩子自会生出面对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所以,爱的艺术不在于如何评说,而在于如何成就。当我们收起衡量优劣的尺子,孩子才能长出独一无二的轮廓;当我们放下焦虑的评判,他们反而更容易遇见那个最好的自己。
孩子不想徇私枉法而已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