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乌克兰女大学生不顾家人反对,跨越7000公里嫁给一名中国人,可谁都没有想到,在六年之后,乌克兰竟然爆发了大规模的战争。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6年的乌克兰,大学生卡佳在母亲的木材厂里第一次见到了来自中国福建的廖锐杰,那时的他只是一个在工厂里默默干活的年轻人,语言不通,常常要依赖翻译软件才能和人交流,偶尔用手势比划,甚至闹出不少笑话。 卡佳出身优渥,家境殷实,从小接受良好教育,她本不需要和一个远道而来的打工仔有任何交集,但母亲的推荐让她出于好奇与他接触,起初只是简单的寒暄,后来却在一次次的相处里生出新的情愫。 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是语言,还有身份和文化的差异,为了能顺畅交流,他们开始学习彼此的语言,廖锐杰在笔记本上写下拼音,教她认读最简单的中文问候;卡佳则在本子上抄录常用的乌克兰语短语,耐心地纠正他的发音。 这样笨拙的努力渐渐拉近了距离,翻译软件里的生硬语句变成了彼此间的默契与心照不宣。 感情的升温伴随着阻力,卡佳的父亲坚决反对女儿远嫁,担心她在陌生的东方土地受苦,甚至扬言要切断这段感情,母亲却看到廖锐杰的踏实和勤奋,选择支持女儿。 改变父亲看法的转折发生在一个寒冷的雪夜,卡佳突发高烧,附近诊所关门,廖锐杰冒着风雪跑遍几个村子才买来药物,老人家望着满身雪花的中国小伙子,沉默了许久。 最终在2016年的春天,卡佳和廖锐杰在乌曼的教堂里交换戒指,母亲在女儿的婚纱口袋里悄悄塞入一撮家乡黑土,象征着牵挂与祝福。 婚后的生活并非想象中那般浪漫,他们在中乌两地往返,行李箱里装满了福建的龙眼干和乌克兰的巧克力,卡佳第一次来到福建莆田时,被眼前的农村景象震惊,泥泞的小路、简陋的农舍与她成长的环境相差甚远。 但她并没有退缩,而是努力融入新的生活,她学着分辨韭菜和葱,第一次吃辣椒时辣得直掉眼泪,邻居们却耐心地教她如何做菜。 公婆特意学了几句乌克兰语,每次见面都会用生涩的发音和她打招呼,甚至在节日里准备奶酪和面包让她缓解思乡之情。 他们的生活逐渐稳定,还利用木材产业资源尝试中欧班列贸易,把乌克兰松木运到福建销售,卡佳学会用微信与客户沟通,廖锐杰则尝试直播推销木材。 原本以为生活就会这样平静下去,直到2022年2月,第一声爆炸撕裂了夜空,超市货架被抢购一空,加油站排起长队,整个城市笼罩在恐慌中。 廖锐杰立刻想起大使馆曾经的提醒,连夜联系中国驻乌克兰使馆,撤离的过程惊险万分,他们在车窗上贴上中国国旗贴纸,在多个检查站被拦下时,他都会举起护照,士兵大多在看见鲜红的封面后默默放行。 卡佳抱着孩子缩在车后,指甲深深掐进丈夫的手臂,直到穿越边境,看到远处飘扬的五星红旗,她才终于长舒一口气。 撤侨专机在厦门降落时,正值春节未过,街头灯笼高挂,酒店楼下堆满年货礼包,卡佳望着窗外,眼泪止不住流下来,那一刻她明白了什么叫真正的安全感。 回到福建后,他们的生活逐渐恢复平静,廖锐杰进入建筑公司工作,卡佳照顾孩子,还常常帮婆婆包饺子,她学会了做莆田卤面,甚至能用方言和菜市场的大妈讨价还价。 两个孩子顺利入学,儿子用中文朗诵《静夜思》,女儿学会写下第一个汉字,婆婆在院子里种菜,卡佳拍下视频发给远在乌克兰的亲友,讲述在中国的生活点滴。 她开设了社交账号,分享日常的短片:孩子背唐诗,婆婆教她做鱼丸,丈夫下班归来,粉丝数逐渐增加,她也借此平台向更多人介绍真实的中国。 去年春节,卡佳的父母通过视频参加了外孙的生日,老人穿上唐装,用中文说“生日快乐”,这一幕让她泪流满面。 如今,她的脖子上挂着一条特殊的项链,坠子里嵌着乌克兰的黑土和福建的红土,在阳光下交织成温暖的深褐色,它不仅象征着跨越七千公里的爱情,更象征着两种文化的融合。 战争依旧在继续,但生活依然要前行,廖锐杰常说,平凡的日子才最珍贵,卡佳则认为,家人能聚在一起才是最大的幸福,经历了战火与流离,他们更加懂得和平的可贵。 这一段跨国婚姻告诉人们,爱情不受国界束缚,而家的意义在于彼此守护,当卡佳回望自己的人生,她知道,如果不是当初远嫁中国,也许她和孩子依然困在战火之中。 如今的她已经把中国当作第二故乡,她在这里收获了安宁,也收获了一个可以托付余生的家。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人民号——洋媳妇在中国!乌克兰媳妇卡佳:孩子都是中国国籍
2016年,乌克兰女大学生不顾家人反对,跨越7000公里嫁给一名中国人,可谁都没
如梦菲记
2025-09-23 14:43: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