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根本没有能力能够造出芯片,即使造出来的中国芯片也落后于世界20年,”美国人怎么也想不到,最终让中国芯片扬眉吐气的,竟然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耄耋老太! 她就是黄令仪,2023年北京传来她去世的消息。她的骨灰和一生的芯片研发成果一起撒向大海,也让无数人为她的一生感到敬佩。 今天中国能在关键领域用上自己造的芯片,这背后其实就是黄令仪几十年的坚守和付出。 黄令仪本来都退休了,六十多岁那年,接到科学家的邀请,她没有一丝犹豫就选择再次上场。那年国内芯片研发几乎是起步阶段,没啥现成经验,更没有什么大项目经费。 身边的年轻人都知道,项目难度很大,连最基本的代码都得从头写起。可她就是这么带着大家从零起步,还赶上了非典那会,她咬牙坚持带队进实验室,一天到晚反复调试测试。 经过不停地攻关,终于拿出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代通用CPU,让团队感受到梦想成真的时刻。 其实她的能力不仅表现在技术上,对于团队,她一直都是实打实地带头干。黄令仪自己住得简朴,平时吃穿都不讲究,把所有奖金和积蓄都用来支持研发和奖励同事。 团队有啥难处,她总是帮着一起想办法。很多年轻人回忆说,正是因为有她,大家才有信心坚持到最后。她始终相信,只要咬紧牙关,总会有办法解决难题。 但她的芯片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基本没有自己的集成电路体系,更谈不上和国外竞争。 1980年代初,她就参与了很重要的计算机存储器研发,还带队获得重要奖项。 可1984年,项目因为经费问题中断了。从那以后,她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主动转到微电子新领域,从头学起新技术。 五十多岁的她,每天钻到实验室研究新方法,把新的芯片设计理念带回中国。她还曾帮不少高科技企业做芯片设计,成为国内技术转折的关键人物。 最让人触动的是,1989年她在海外见识到中国与外国在科技领域的巨大差距。展会的场馆里全是外国厂商的产品,却没有一件属于中国。 她心里明白核心技术留在别人手里就会受制于人,这种被动必须改变。从那以后,她就坚定了要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放在芯片研发上的想法。 这些年的坚持和努力,让中国的芯片事业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技术。龙芯系列从第一版做到多代升级,每一步都离不开她和团队的付出。 北斗卫星、高铁、军机等最核心的设备,真正实现了不用再依赖进口芯片。这对于国家来说,不只意味着花了钱,而是真正有了自己的底气和安全感。 黄令仪的性格一直很低调,不喜欢上新闻,也不习惯被夸奖。她住的还是多年前的老小区,屋里的桌椅都是自己做的,袜子也经常不成对。能省就省,所有的钱最终都流进了实验和团队奖金。 其实她并不是为名为利,而是真的觉得如果国家有难处、正是需要人的时候,她就该站出来。 黄令仪的离世,对中国科技界是个不小的损失。可她的精神和方式也在继续传承。现在无论是在互联网公司还是高校、实验室,很多科研工作者都以她为榜样。 他们相信只要坚持干,总会有成功的那天。事实也证明了,美国人的质疑没能阻挡中国人在芯片上的进步。中国人真正用实际行动证明,别人说做不到的事,我们做到了。 黄令仪一生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她用几十年时间,从头到尾埋头做芯片,证明了技术上的突破不是靠一时的激情和口号,而是要有一代代人的积累、一步步的坚持。 有她这样的工程师,这个行业才能有今天的底气。她用自己的行动打破了外界对中国的桎梏,也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和青春都留在了中国的芯片事业里。 她带来的不只是几项技术进步,更是一种不畏艰难、乐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现在依然影响着无数年轻人,也很多年都不会消失。
“对中国封锁光刻机,最后活不下去的会是西方企业”——荷兰光刻机巨头的这句话,戳
【4评论】【28点赞】
沧海一声笑
国之栋梁国士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