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肉因其鲜嫩口感、丰富营养,成为餐桌上的常客,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餐厅宴请,都少不了一道鲜美的鱼料理。然而,吃鱼时最让人担忧的意外 —— 卡鱼刺,却时常发生,小到孩童、大到老人,都可能遭遇这种紧急情况。若处理不当,不仅会加剧疼痛,还可能引发喉咙划伤、感染,甚至导致鱼刺卡入气管危及生命。因此,掌握正确的鱼刺卡喉急救方法,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守护家人安全的必备技能。

很多人在卡到鱼刺后,会下意识地采用一些 “土方法”,殊不知这些做法暗藏风险。最常见的便是吞咽米饭、馒头等食物,试图将鱼刺 “带下去”。这种做法看似有效,实则可能让鱼刺在吞咽压力下,更深地刺入咽喉黏膜,甚至划伤食道壁,若鱼刺较粗硬,还可能戳破食道附近的血管或器官,引发更严重的创伤。另一种错误做法是用手或筷子伸进喉咙去抠,此举极易刺激咽喉引发剧烈咳嗽或恶心呕吐,不仅难以取出鱼刺,还可能导致手部或餐具划伤咽喉,增加感染风险。此外,大量饮水或喝醋也并非良策,水流无法冲掉卡在黏膜上的鱼刺,而醋的酸性不足以在短时间内软化鱼刺,反而可能刺激咽喉黏膜,加重不适感。
当发生鱼刺卡喉时,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因惊慌失措导致吞咽动作加剧,让鱼刺卡得更紧。若鱼刺较小、位置较浅,仅感觉喉咙有轻微异物感,可尝试轻轻咳嗽,利用气流冲击将细小鱼刺排出;也可以对着镜子,用手电筒照亮咽喉部位,若能清晰看到鱼刺,可使用干净的镊子,轻轻将其夹出,操作时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咽喉。
若鱼刺较大、位置较深,无法自行取出,且出现明显的疼痛、吞咽困难,甚至感觉呼吸困难时,需立即采取更有效的急救措施。对于成年人及能够配合的儿童,可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站在患者身后,双臂环抱患者腰部,一手握拳,拳眼对准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另一手握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重复多次,直到鱼刺排出。若患者是婴幼儿,可将其抱在大腿上,面部朝下,头部低于身体,用手掌根部在患儿背部两肩胛骨之间轻轻拍打 5 次,再将患儿翻转,面部朝上,用手指在患儿胸骨下方轻轻按压 5 次,交替进行,直到异物排出。
如果经过上述急救措施后,鱼刺仍未排出,或患者出现持续剧烈咳嗽、胸痛、呕血、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切勿拖延。医生会通过喉镜、胃镜等专业设备,准确找到鱼刺并安全取出,避免因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其实,预防鱼刺卡喉比急救更为重要。在烹饪鱼类时,可选择鱼刺较少的品种,如鳕鱼、三文鱼、龙利鱼等;对于鱼刺较多的鱼,如鲫鱼、草鱼,可将鱼肉剔除后烹饪,或制成鱼丸、鱼泥,减少卡刺风险。吃鱼时,要细嚼慢咽,专注进食,避免边吃边说话、打闹,尤其是儿童,需在家长陪同下食用,切勿狼吞虎咽。
吃鱼本是一件享受美食的乐事,却可能因一时疏忽引发危险。希望这份急救指南能让更多人掌握正确的处理方法,同时提高防范意识,让每一次吃鱼都能安心又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