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流岩。

认清局限,方能超越局限
前几天,一位朋友深夜找我倾诉,起因是母亲一句习惯性的否定,让她整个项目成功的喜悦荡然无存,瞬间跌回那个无论多么努力都得不到一句夸奖的童年。
她哽咽着说:“我好像永远都在等待他们的一句‘你做得好’。就一句,怎么就这么难?”
我回她:“因为你还在期待神,能像人一样说话。而真正的成熟,恰恰是有一天,你发现父母不再是你的神,甚至,他们从来都不是。”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成长中最关键、也最艰难的一步——对父母的“祛魅”。
1. “魅”从何来:我们为何曾将父母“神化”?
童年的我们,视界狭小,父母就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他们提供食物、安全、爱抚,似乎无所不能。这种生存依赖,天然地为父母镀上了一层金光。
于是,他们的言行、观念、对待我们的方式,在我们看来不是“一种”观点,而是“唯一”的真理;不是“一个”普通人的反应,而是世界本该如此的法则。
这层“魅”,是生存本能与认知局限共同编织的滤镜。它让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坚定地认为:
他们的否定,一定是我做得不好。
他们的焦虑,一定是未来的预兆。
他们不幸福,一定是我的责任。
我们将自我价值的评判权,双手奉上。这个“神坛”,起初是我们亲手将他们捧上去的。
2. “祛魅”之痛:那个“神”倒下的瞬间
“祛魅”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幻灭的痛苦。它可能发生在某个具体的瞬间:
当你发现父亲在职场也是个会怯懦、会犯错的普通人,并非你想象中无所不能。
当你意识到母亲那些“为你好”的控制,背后是她自身无法安放的重重焦虑,而非纯粹的爱。
当你用他们教导你的道理去审视他们时,发现他们自己也做不到。
这个瞬间,是信仰的崩塌。你发现,一直指引你人生的“神”,原来也有如此多的局限、偏见,甚至不堪。他们并非全知全能,他们的爱也并非无条件的完美,而是夹杂着他们自身时代、经历和创伤的复杂混合物。
这不是父母的错,这是所有“神”走下神坛的必然。 痛苦,源于我们过去将太多的自我,建立在对他们的幻想之上。
3. 祛魅之后:从幻灭走向真实的关系
很多人害怕“祛魅”,认为这意味着不孝、意味着背叛。恰恰相反。无法对父母祛魅,你永远无法以一个独立、平等的灵魂,去真正地爱他们。
你爱的,只是一个你幻想出来的完美投影。而你与之抗争的,也往往是这个投影。
真正的祛魅,是:
摘下“父母”这顶沉重的光环,看见眼前这个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人”。 你会看到他的恐惧来源,她的无力挣扎。理解,由此而生。这种理解,不是原谅,而是一种“如其所是”的洞察。
完成心理上的“弑父/弑母”。 这不是现实中的暴力,而是一种象征性的仪式:亲手打破那个内在的权威形象,收回你人生的定义权和主导权。你的价值,不再由他们评分;你的道路,不再由他们划定。
建立一种新的、更真实的关系的可能。 当你不再苦苦寻求他们的认可,你反而能平和地与他们交流。当你不再被他们的否定所伤,你才能真正看见他们的需求。你们之间,才有可能从“控制与反抗”、“索取与失望”的垂直关系,转向两个独立成年人之间的水平关系。
你没给自己的认可,才会一直向外苦苦追寻。 当你内心丰盈,自给自足,父母的评价就只是评价,再也无法动摇你的根基。
4. 灵魂的成年礼: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对父母祛魅,是你送给自己的“灵魂成年礼”。
它意味着,你终于承认:我的生命源自于你们,但我的人生,终究只属于我自己。你们给不了的认可、安全感与完美模板,我不再等了,我要自己为自己创造。
你不再将精力耗在与原生家庭的纠缠中,而是转身,去构建你自己的世界。你会发现,当你内在的“父母”变得强大而温暖,你与外在对父母的相处,反而会变得简单、轻松。
祛魅,不是终点,而是你真正走向成熟、走向自由的起点。 你终于有力量,接过自己人生的权杖,对自己负起全责。
这条路上,或许无人喝彩,但每一步,都踏在属于你自己的土地上,坚实而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