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尔清溪川边,最近多了个慢悠悠的“黑盒子”——没有方向盘、没有驾驶座,车窗反光得像科幻片里的道具车。它叫“清溪A01”,号称韩国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巴士。但有趣的是,车里却坐着一个手捏游戏手柄的安全员,随时准备“救场”。这画面,像极了家长盯着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既想放手,又怕摔跤。
一、一辆“假装成熟”的自动驾驶巴士
这辆巴士的运营,乍看很未来,细看却有点“小心翼翼”:每天只工作6小时,周末休息,路线固定4.8公里,时速20公里,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车内配置倒是贴心——环形座椅、轮椅升降机、实时路况大屏幕,甚至USB充电口。但所有乘客必须系安全带,不准站立,仿佛在说:“我们是自动驾驶,但您最好别太放松。”
最妙的设定是那位安全员。虽然不碰方向盘,但全程紧盯路况,手里握着操纵杆,随时准备接管。这让人忍不住调侃:所以这车到底是自动驾驶,还是“半自动表演式驾驶”?
二、技术的“有限自由”与人的“不放心”
清溪A01被归类为“Level 4”自动驾驶,理论上能在特定环境下完全自主行驶。但现实是,它遇到儿童保护区或乱停的摩托车时,还是会怂——安全员立刻接手。这种设计暴露了当下自动驾驶的尴尬:技术能处理90%的常规场景,但剩下10%的意外,仍需要人类兜底。
有人说,这像极了我们对待新科技的态度:既渴望它颠覆生活,又不敢完全交出控制权。比如智能手机能自动导航,但很多人还是会偷偷瞄一眼路线;语音助手能订餐厅,我们仍要确认一遍订单。清溪川的这辆巴士,不过是这种矛盾的实体化。
三、比起“无人”,它更像一场城市实验
与其说这辆巴士是交通 ge 命,不如说它是首尔给市民的一场“未来体验课”。它的路线选在清溪川——游客密集、节奏舒缓的景区,显然不是为了解决通勤痛点,而是为了让人们习惯“车里没司机”的概念。免费乘坐、短途循环、安全员陪跑,每一步都像在试探公众的接受度。
有意思的是,它选择工作日运营,周末反而休息。原因很实在:周末清溪川人流量大,自动驾驶系统可能应付不来。这种“挑软柿子捏”的策略,反而显得诚实——技术还没那么万能,但我们愿意从简单的地方开始尝试。
四、我们到底在期待怎样的“无人未来”?
清溪A01的试运行,让人联想到早期电梯:最初也需要专人操作,后来才变成自动按钮。或许未来的某天,巴士里的安全员也会消失,就像电梯管理员一样成为历史。但在此之前,这种“半人半机”的过渡阶段,反而更值得玩味。
有人嘲讽它是“高级玩具”,也有人称赞它是“勇敢的起点”。但无论如何,它至少做对了一件事:不吹嘘、不冒进,把技术的局限性摊开给所有人看。这种坦诚,比那些喊着“彻底颠覆”却漏洞百出的项目,可爱得多。
慢一点,反而更真实
清溪川的这辆小巴士,没有闪电般的速度,没有震撼的噱头,甚至有点笨拙。但正是这种“慢”,让它显得更接地气。它不像未来突然降临,更像未来蹒跚学步——走几步,停一下,回头看看有没有人跟着。而坐在车里的我们,既是乘客,也是这场漫长实验的见证者。
(这篇文章是经过严格查阅相关权威文献和资料,形成的可靠内容。全文数据都有据可依。特别申明:数据和资料已获得授权。本文内容,不涉及任何偏颇观点,用中立态度客观事实描述事情本身)
声明:这篇文章内容90%以上是自己原创,少量素材借助AI辅助,但是所有内容都经过自己严格审核和复核。图片素材都是来源真实素材或者AI原创。文章意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
相关参考:
2025年第20届智慧运输亚太论坛于韩国水原市举办,促进智能交通领域合作与技术交流,推动区域自动驾驶公交等多样化发展。
韩国产业报道2025年新型低速自动驾驶巴士在复杂交通环境中实验运营,面对摩托车乱停乱闯和人流密集挑战,突出技术与现实环境的对接难题。
韩国学者对自动驾驶公交车的社会安全性和用户体验做出实证研究,认为安全管理员辅助模式以及信息大屏的实时交通动态是实际应用关键。
2025年韩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聚焦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整合AI、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城市交通安全、高效和便利服务的创新。
韩国自动驾驶企业Autonomous AtoZ开发的“清溪A01”自动驾驶巴士为首尔智慧交通的重要标志,带动旅游和本地商业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商业联动。
2025年韩国交通安全意识调查与自动驾驶技术推广相结合,强化法律监管和公众信任,为自动驾驶公交车商用及普及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