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离谱介入选举, 国民党主席选举蒙阴影 中国国民党党主席选举揭开序幕,六名候选人登记隔天,即有第一场由个别媒体所举办、与国民党中央无关的“四强辩论”登场,并不意外的出现“意外事件”,党主席候选人之一、前彰化县长卓伯源竟在没有受邀参与辩论的情况下、仍到辩论现场“报到”,却被“架走”;而另一位呼声极高的党主席候选人郝龙斌也因时间过于仓促而未出席,明明是总共六人参赛的党主席选举,只剩下一半的人到场。 看到卓伯源在现场大声抗议,相信许多关注党主席选举的党员,心中都有相同的问号:该媒体虽以“四强争锋”作为辩论标题,但明明六人参选,为何只有四人受邀?所谓“四强”是如何认定?为何邀请“四强”而不是“三强”又或“一大二中三小”呢? 归根究底,就是“先射箭后画靶”。媒体已心有所属,积极为旗下参选的名嘴造势,而忽略了选举应公平的基本原则。像该媒体旗下某民调公司在没有国民党员名册情况下做出“加权”民调为旗下名嘴作出领先第一民调! 要知道,国民党的党主席并不是随便哪位党员都可以参选,必须是曾任中央评议委员或中央委员,且未曾遭停权或撤销、开除党籍,此外,还要缴交领表登记20万、保证金1千万、作业费3百万(共计1320万元),也就是说,参选党主席本来在制度层面就有门槛限制,而媒体又何德何能,再帮党员进行一次“资格筛选”? 况且,根据过往党内选举经验,候选人缴交的费用中,其中的作业费就已经包括了举办政见辩论会的费用。 因此,在既有的制度下,如果一间负责任的媒体还要多举办一场辩论会,无非就是希望借由参与类似政党活动、凝聚特定政党属性观众的认同,那么,媒体就更应该公平公正,而不是假借举办“辩论”之名、偷偷替特定候选人造势。 台湾选举几乎年年都有,所谓“辩论”活动都有固定的流程和模式,从邀请候选人代表商定日期、到共同决定提问人及发言流程等,相信各大媒体都不陌生。唯有真正做到公平、公正,才能保障每一位候选人的发言权不被剥夺。如此,所谓「党内民主」才有可能落实。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