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并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还参加了抗美援朝,但是没多久,他的身份就暴露了…… 战争结束三年后,一个15岁的日本少年做了个大胆的决定——他要瞒着所有人参加解放军。他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张荣清,从此开始了一段传奇经历。这个秘密一直守到朝鲜战场,可纸包不住火,身份终究还是暴露了。他就是砂原惠,一个用生命诠释什么叫”身在日本,心系中国”的传奇人物。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在咱们解放军队伍里,曾经有过三万多日本人。这不是瞎编的,1998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战史》就专门记载了这段历史。其中最特别的,就是砂原惠这个人。 砂原惠1933年出生在日本福冈县,五岁跟着父母来到中国东北。他爸在满铁工作,搞矿物分析的,是个技术人员。跟那些狂热的军国主义者不一样,他爸反对战争,还专门请了个中国徒弟教儿子学汉字、读古诗。小砂原惠打小就背四书五经,写得一手好毛笔字。 1945年7月,他爸病故了。一个月后日本投降,满铁的高层官员连夜跑路,留下一大批普通职工和家属。砂原惠母子想回日本,结果在路上跟带路人走散了,最后流落到辽宁北镇县的一个小村子。母亲靠做针线活糊口,12岁的砂原惠给地主家放牛。 村里人虽然知道他们是日本人,但没为难他们,反倒挺照顾这对孤儿寡母的。砂原惠在这几年里学会了一口地道的东北话,还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张荣清。 1948年春天,解放军到村里搞土改。砂原惠家被定为雇农,分到了三亩好地。看着解放军帮老百姓分田分地,15岁的砂原惠动了心思。他瞒着母亲偷偷报名参军,还虚报年龄说自己16了。就这样,“张荣清”成了东北民主联军独立九团的一名战士。 辽沈战役打响后,张荣清跟着部队参加了锦州攻坚战。塔山阻击战那会儿,国军11个师轮番猛攻,阵地被炸得跟月球表面似的。张荣清和战友们死守阵地,子弹打光了用刺刀,刺刀断了就搬石头砸。整整守了三天三夜,愣是没让敌人前进一步。战后他因为作战勇敢被记功。 平津战役时,张荣清已经是侦察连的老兵了。有一回他化装成卖糖葫芦的小贩,潜入北平城打探敌情。糖葫芦带多了背不动,见到小孩就白送,结果一群孩子前呼后拥地跟着他,还没出城糖葫芦就分光了。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张荣清随部队跨过鸭绿江。按规定,日籍解放军不能入朝作战,都被留在了国内。可张荣清是以中国人身份参军的,没人知道他是日本人,所以他成了朝鲜战场上唯一的日籍志愿军战士。 第二次战役时,零下30多度的严寒天气,张荣清和战友们穿着单薄的棉衣,在雪地里潜伏了一天一夜。发起冲锋时,他第一个跃出战壕,端着冲锋枪向美军阵地猛扑。 1951年春天,组织上找张荣清谈话。原来中日之间正在协商遣返日侨的事,调查中发现了他的真实身份。面对询问,张荣清坦白了一切。听完他的讲述,在场的干部都红了眼眶——一个日本青年,为中国革命出生入死,这得有多大的勇气啊! 但规定就是规定,外籍人员不能在志愿军服役。张荣清被调回国内,安排到东北老航校工作。那里有很多日籍技术人员,负责培训新中国的飞行员。刚到航校时,看到日籍人员吃白米饭,想起前线战友啃炒面,张荣清气得两天没吃饭,还绝食抗议。领导耐心做他的工作,他才慢慢接受现实。 1955年3月,砂原惠随其他日侨返回日本。回国后他始终无法适应,1967年特意选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生日这天注册了贸易公司,专做中日贸易。此后几十年,他往返中日350多次,为两国友好奔走。 2021年6月24日,砂原惠在日本去世,享年88岁。按照遗愿,他的一半骨灰撒在了中国东北的黑土地上。临终前他说:“我的身体流着日本人的血,但我有一颗中国心。” 砂原惠的故事告诉我们,国籍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信仰和选择。一个日本少年能为中国革命献出青春,这份情谊比什么都珍贵。你说,如果是你,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
1948年,一个日本人冒充中国人,并加入解放军,在辽沈战役中屡次立功,还参加了抗
熹然说历史
2025-09-23 00:42:2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