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问张本智和:“你为什么要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日本国籍?”张本智和说:“加入日本

现象研析所 2025-09-23 00:05:25

记者问张本智和:“你为什么要放弃中国国籍,加入日本国籍?”张本智和说:“加入日本国籍,我就可以打败中国所有选手!”然而他的下场却大快人心。 2014年,张本智和的父亲张宇带着全家正式入籍日本。彼时11岁的张本智和已在日本乒坛崭露头角,但这个决定背后的逻辑远比表面复杂。 张宇曾向媒体透露,中国乒乓球省队选拔的淘汰率高达98%,即便儿子天赋异禀,也很难在15岁前获得国际大赛机会。 而日本乒协当时推出的“JOC精英学院”计划,为归化选手提供东京奥运周期的全额资助,包括专业教练团队、海外特训资源,甚至企业赞助合同——这些条件对一个成长于乒乓球世家的少年而言,无疑是职业生涯的“快车道”。 但真正推动张本智和做出选择的,或许是他对竞技体育残酷性的清醒认知。2017年世乒赛,14岁的他首次对阵张继科,首局以11-9险胜后,却被经验老到的对手连扳四局逆转。 这场失利让他意识到:在中国乒坛,天才只是入场券,真正的较量从进入国家队那一刻才开始。而日本乒协当时给出的承诺更具诱惑力——只要代表日本参赛,15岁就能获得世乒赛单打名额,这种机会在中国同龄选手群体中几乎不存在。 入籍后的张本智和确实迎来爆发期。2018年,他成为国际乒联总决赛最年轻男单冠军;2024年巴黎奥运会,他更是日本男团核心成员。但这些成就背后,是难以调和的身份撕裂感。 在日本,他始终被媒体贴上“归化选手”标签,2023年亚运会0-3惨败伊朗后,日本网友集体要求“开除其国籍”;在中国,他的每次胜利都会引发“叛徒”争议,2025年4月澳门世界杯击败中国台北选手后,社交媒体上“张本智和滚出中国”的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 更讽刺的是,他引以为傲的“捷径”正在变成枷锁。日本乒协近年来推行“本土化战略”,对归化选手的资源倾斜明显减少。2025年1月马斯喀特站,张本智和在2-0领先的情况下被19岁中国小将陈垣宇逆转,这场失利暴露出他技术体系的滞后。 长期依赖反手快攻的打法,在中国选手的针对性训练下逐渐失效。而当他试图回归四川老家寻求突破时,迎接他的却是父老乡亲的闭门羹——2022年清明节,他带着妹妹回眉山祭祖,被村民当众指责“没资格进祠堂”。 如今的张本智和陷入双重困境:在日本乒坛,他不再是不可替代的“外援”,2025年世乒赛选拔赛中,17岁的松岛辉空已取代他成为男单头号种子;在中国球迷眼中,他永远是那个“赢了比赛输了人心”的争议人物。 这种撕裂感在2025年9月的最新赛事中达到顶点——当他在八强赛中因情绪失控摔拍被判罚时,现场日本观众发出嘘声,而中国网友的评论更扎心:“他连当对手的资格都快没了。” 从竞技体育的角度看,张本智和的选择或许符合个体理性——用国籍换取发展机会,在全球化时代并非孤例。但当他将“打败中国选手”作为入籍动机时,就注定要承受超越体育范畴的审视。毕竟,在乒乓球这个被赋予民族情感的领域,观众可以接受技术上的失败,却难以原谅价值观的背叛。 当张本智和在赛后发布会上低头擦拭球拍时,那个曾经扬言要“横扫中国队”的少年,或许终于明白:在竞技体育的棋盘上,国籍可以是棋子,但人心从来不是。 这场持续十年的身份博弈,最终输掉的或许不只是比赛,还有一个运动员对体育本质的纯粹追求。你怎么看待运动员为发展机会改变国籍的选择?在竞技成绩与国家认同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平衡点?

0 阅读:0

猜你喜欢

现象研析所

现象研析所

研析现象,解读社会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