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焕新颜:蓁巷与将军巷的文化保育之旅 岁月流转,老街巷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脉

访古金陵益明 2025-09-22 23:45:15

古城焕新颜:蓁巷与将军巷的文化保育之旅 岁月流转,老街巷承载着城市的记忆与文脉。在现代化城市管理中,如何让文物保护与街巷更新和谐共生?南京市城管局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作为访古视频博主,我走访过无数历史街巷,但蓁巷和将军巷的改造仍让我眼前一亮。这里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对历史的漠视,而是用一种精心雕琢的方式,让老街巷焕发出新的生机。 01 街巷前世,文脉绵延千年 蓁巷与将军巷,这片位于东南大学四牌楼校区附近的街区,虽然全长仅450米,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军巷其名,相传源于太平天国时期的石将军庙,巷以庙名,记录了那段烽火岁月。 这里是东大学子口中的“第二食堂”,更是南京老城文化脉络的重要组成部分。街巷格局历经数百年依然稳定存在,延续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 02 改造理念,文物保育为先 南京市城管局在这次街巷更新中,创新引入了社区规划师制度,让专业团队深入街巷,倾听居民、学子和商户的声音。 规划团队没有选择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尊重街巷原有格局和风貌,通过“微改造、微提升”方式,整体改善背街小巷品质功能。 在蓁巷入口处,原本突兀的巨大变电柜被巧妙装饰成一面景观墙,黄绿黑的色系与身后建筑融合,上面写满了国子监、成贤街等古今历史资源名称,**无声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文化传承**。 03 细节匠心,历史与现代交融 改造中最令人赞叹的是对历史文化的细致呵护。东大沙塘园宿舍临街围墙上,点缀着绿植与电子、电源元素的LOGO,形成日夜两种效果,既展示了高校学科文化,又保留了历史风貌。 原本堆放杂物的空间被设计成休息亭,为居民提供了歇脚交流的场所,也改善了过去杂乱的环境。巷口处的垃圾桶被替换成可移动的方形花箱,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复原了蓁巷历史上草木茂盛的景观记忆。 04 协同共治,传承文化记忆 这次改造最大的亮点是形成了“政府+高校+企业+社区”的四方协同参与机制。街道牵头举办了4场“蓁心话·巷未来”社区更新大讨论,充分调动公众力量为更新献言献策。 东南大学的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考证蓁巷历史,提出增加植物景观的建议,被规划团队采纳实施。这种多方参与的模式,让文物保护和街巷更新不再是政府的独角戏,而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 05 未来可期,街巷活态传承 物质空间的更新只是第一步,完善街区、社区治理才能让更新成果持久下去。街道引入的专业商管运营公司已进驻,负责街区停车秩序、文化活动策划等。 运营单位计划“持续完善配套的商业、餐饮、休闲娱乐业态,打通与校园内部创意商品的对接渠道,联动东南大学文创基地和专业师资力量,推动原创性的文化产业空间孵化”。让文物活化融入现代生活,才是最好的保护方式。 如今走在蓁巷与将军巷,人们能看到居民在休息亭聊天,学生在特色小店打卡,儿童在幼儿园旁的廊道嬉戏。 历史文脉不再沉睡于档案资料中,而是活化在街巷的每个角落,融入市井生活的烟火气里。 南京城管局通过这次改造告诉我们:文物保护不是将街巷封存于过去,而是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0 阅读:0
访古金陵益明

访古金陵益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