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

如梦菲记 2025-09-22 18:43:47

1941年,日军包围渊子崖村,准备大开杀戒,但村里的312名村民却不甘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联手,一起血战1000多名日军,打响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家园保卫战,最终,121头鬼子被击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冬天,山东莒南县渊子崖村陷入了一场关乎生死的大战,这个村子位于沂蒙山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河,自然地势像是一道屏障,它处在抗日根据地和日军据点之间的交界地带,成为日军清剿时的目标。   那一年,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本急于稳定后方,调集大批兵力在山东一带进行扫荡,企图消灭抗日力量,渊子崖村因为抵抗过伪军的勒索,成了重点打击对象。   事情的起因来自伪军的挑衅,伪军头目梁化轩派人到村子索要钱粮,遭到拒绝,村里的年轻村长林凡义态度坚决,带着村民们准备好了防御。   伪军第一次进村时,村民用自制的土炮击退了他们,这让梁化轩怀恨在心,他随即引来日军,谎称村里藏有八路军主力,几天后,大批日军开始向这个山村逼近。   12月20日清晨,日伪军约1500人把渊子崖村团团围住,他们携带火炮和机枪,对着高约五米的土墙连续轰击,土墙在炮火下摇晃,碎石不断掉落。   村民们把门板、石块搬来堵缺口,坚持不让敌人轻易攻入,战斗打响后,自制的土炮发挥了作用,铁钉和碎铁片随着火药喷出,日军第一波攻势被打退,尸体倒在村口。   很快日军改变战术,集中火力轰击东北角较薄的墙体,炮弹连续击中,墙体倒塌出缺口,敌人从缺口冲入时,村民林九兰守在那里,他抡起铡刀将冲进的敌人一个个砍倒,连杀数人,最后因体力耗尽中刺牺牲。   敌人蜂拥而入,村民们抄起农具与其搏杀,菜刀、长矛、镢头都成了武器,巷战在村子里展开,每条街巷都在流血。   这是一场全村动员的战斗,老人、妇女、孩子都参与其中,妇女们运送弹药和伤员,老人们举起农具和敌人拼命,16岁的林端五抱着炸药冲向日军,和几名敌人同归于尽。   林九臣的妻子被刺刀刺穿腹部,但手里的镢头仍然钳住敌人不放,还有六十多岁的老妇抄起菜刀劈倒敌人后倒在血泊之中,敌人没想到,面对他们的是整个村子的抵抗。   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日军在村里纵火扫射,村民不断倒下,街巷里的血与火混在一起,整个村子像一片废墟,关键时刻,八路军山东纵队二旅五团和县区武工队赶来,他们突破敌军封锁,从外部杀入村子。   日军突然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被迫撤退,战斗整整持续了十个小时,村民牺牲147人,加上参战的八路军干部战士,总共有242位烈士牺牲,敌军死亡121人,伪军也有伤亡。   这场保卫战是普通农民用血肉之躯打出来的,林凡义作为村长,在战斗中始终奔走指挥,他并没有多少先进武器,靠的是全村的团结。   村民们把原本用来耕种和切草的农具变成武器,把每一条巷道当作防线,一个村子的人用这种方式和几倍于己的敌人硬拼到底。   战斗结束后,村子几乎被毁,街道上布满尸体,断墙残垣随处可见,抗日政府很快组织救援,把烈士安葬,救治伤员,并帮助幸存的村民修复家园。   1944年,滨海专署在村北立起纪念塔,上面刻下烈士的名字,延安的《解放日报》报道了这场战斗,毛主席称赞这是人民战争的伟大壮举。   新中国成立后,这场战斗被写入抗战史,2015年,渊子崖村民被授予英雄群体称号,村里的铡刀、土炮被保存下来,陈列在博物馆里,今天人们仍能看到那把卷刃的铡刀,它见证了村民的英勇。   这场战斗的影响不仅在国内,日本天皇曾感叹中国平民都如此坚强,难以征服,参与进攻的日军军官在回忆录中也对这场遭遇战充满震惊,他承认对手的顽强远超想象。   渊子崖保卫战已经过去八十多年,这段历史证明了普通人也能在民族危亡时刻爆发出巨大的力量,村民们没有退缩,依靠团结和勇气守住了自己的土地。   他们用牺牲换来了胜利,也给后人留下了不屈的精神,今天人们站在纪念塔前,读到烈士的名字,仍能感受到那种坚定的力量,这场战斗不只是一个村子的记忆,更是民族抗争精神的象征。   信源:大众日报——血战渊子崖:一个村庄的血性与不屈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