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许世友听说部队有一位武当出身的女侠,便想要切磋一番,他迈着自信的步伐,不屑一笑,他倒要看看,是他少林厉害,还是她武当厉害! 在烽火连天的中国革命史上,少林出身的许世友与武当武学传承者何子友的交集,因“少林对武当”的标签与革命背景的碰撞,成为值得回望的历史片段。 这场交集的起点,源于许世友对武学高低的较真——听闻部队有位武当出身的女战士身手不凡,他始终想探个究竟:到底是少林功夫更硬,还是武当技法更巧。 要读懂两人的武学渊源,得从各自的习武经历说起,许世友8岁进入少林寺做帮工,跟着寺内老和尚苦练八年,不仅练出刚猛扎实的少林功夫,还在寺内武赛中拔得头筹,“鲁智深”的外号就此传开。 参军后,“许和尚”的称呼在军营人人皆知,他闲时爱与人切磋,长期难逢对手,1933年更凭战功从团长升任红九军副军长,“少林将军”威名远扬。 何子友的习武之路藏着坚持与幸运。 1913年生于四川苍溪的她,家境贫寒且瘦小多病,10岁被父亲送到“景武拳房”打杂,只求混口饭吃、强身健体。 拳房总教头李德源是深谙内家武学的名师,很快发现这小姑娘虽身形单薄,却反应极快、悟性超群,偷学招式都比正规弟子精准。 李德源打破惯例,收她为徒兼义女,倾囊相授毕生所学,何子友韧劲十足,天不亮就练基本功,别人练一遍的招式她打磨上百次,十几年苦修后,内家拳灵动巧劲与“一拳制敌”硬功夫兼备,在部队获“何铁手”名号,不少男同志都不是她的对手。 1933年川陕根据地,许世友听闻何子友事迹,登门拜访时颇为意外:眼前扎麻花辫的姑娘纤细秀气,与想象中“膀大腰圆”的习武模样截然不同,这份反差更让他想见识真功夫。 切磋选在黄土操场,战士们迅速围拢,许世友率先出招,少林罗汉拳刚猛如雷,卷起尘土;何子友身形如柳絮闪避,掌法轻柔却精准卸力,反击招法令许世友不敢小觑,你来我往间,少林刚猛与武当灵动激烈对抗,两人打得难分难解,许世友暗自赞叹其功夫名不虚传。 这场切磋未分胜负,却让两人结下特殊情谊,反围剿战斗中,这份交集化作战场默契:许世友带部队正面硬撼,大刀挥舞尽显少林铁血;何子友领妇女独立团执行侦察突袭,内家拳灵动助她攀岩越岭,掌法点穴精准制敌,多次带战友脱险,战士们都说,两人路数不同,保家卫国的初心却一致。 后来在延安重逢,众人起哄“再比一场”,这次比的是酒量。许世友“江河海量”,何子友凭内家功夫从容应对,最终双双大笑放下酒杯,胜负已不重要,战火淬炼的战友情谊才最珍贵。 何子友的贡献远不止战场拼杀,任妇女独立团武术总教官时,她首创内家拳巧劲与枪刺结合的训练法,因材施教,组织实战演练,将上千女兵练成令敌胆寒的“巾帼力量”,她的实战故事传遍军营:一拳制服突袭马兵,徒手击败土匪头子,“何铁手”名号愈发响亮。 1936年,何子友与红军高级指挥员周子昆结为伴侣,因名字都带“子”,被战友称为“双子星”。 1941年皖南事变中,周子昆遭叛徒出卖牺牲,彼时何子友正怀二胎,她强忍悲痛,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终生未再改嫁,103岁平静离世。 回望两人交集,从操场切磋到战场并肩,再到延安对饮,最动人的从不是“少林与武当谁更厉害”的答案,而是武者精神与革命信仰的融合。 他们证明,真正的武学高手,不是争强好胜的“霸主”,而是以本领护家卫国的勇者。 这与鄂豫皖苏区红军吸纳民间武师、融传统武术入军事训练的实践一脉相承,印证了传统技艺在革命年代的实战价值。 而他们“拳魂守初心,武艺卫家国”的坚守,早已超越武学较量,成为革命精神的生动注脚。 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选择阅读了此文,这说明是对我水平的认可,麻烦您点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再次感谢各位看官老爷们的支持!
80年华国锋来南京,许世友称病不见,晚年许评价:华同志耳根子软1980年6月1
【1评论】【2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