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粒种子到三亿公斤的增收“稻”路

新浪财经 2025-09-22 04:48:11

转自:中国妇女报

奎丽梅(左一)在田间为农民讲解病虫害识别知识。

肖君/摄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周玉林

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稻叶上,奎丽梅已蹲在田埂边,指尖轻捻着一株稻穗。这位云南省农科院研究员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这样一行字:“每一粒种子都是大地的承诺。”

从香蕉苗脱毒快繁到杂交水稻育种,从实验室到云岭大地,再到东南亚、南亚的田间,22年风雨兼程,奎丽梅带领团队培育出两个国家级审定品种、25个省级审定品种,推广面积超600万亩,增产稻谷3.27亿公斤。

这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业科学家,正以科技之犁,深耕于粮食安全的沃土之上。

从香蕉组培到水稻育种的“破茧”之路

1994年,奎丽梅大学毕业进入云南省农科院时,最初的研究对象是香蕉。近十年间,她专注于脱毒快繁组培技术研究,直到2003年主持完成水稻花药培养项目。

“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当我第一次通过离体培养的花药分化出水稻幼苗时,突然意识到,水稻育种才是我更该走的路。”奎丽梅回忆道。这个决定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她在职攻读硕士,系统学习作物遗传育种理论,甚至重新学习田间操作,适应日晒雨淋的劳作。

然而,转型初期的挑战远超预期。春寒中瑟瑟发抖,盛夏里汗流浃背,连续8小时田间观测带来的腰酸背痛,都让奎丽梅压力倍增。“但当我看到选育出的首个不育系通过省级鉴定时,育成的两系杂交粳稻品种首次通过国家审定时,所有的苦都变成了甜。”她说。

奎丽梅深知粮食安全关乎国本民生。每当看到农民因水稻产量和质量问题而发愁,都更坚定了她转型投身水稻育种的决心。她将此前十年积累的严谨与经验带入新的领域,为水稻育种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如今,由奎丽梅主持和参与选育的25个水稻品种中,有4个入选省部级农业主导品种,两系杂交稻在云南省内、周边省份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推广种植超600万亩。

夏繁基地与八宝米的“双向奔赴”

“这双高筒水鞋陪我走过云南大部分水稻产区。”奎丽梅轻抚着沾满泥点的雨靴笑道。每年130天奔波在外,她经历过春天大风刮红脸颊,雨中移栽浑身湿透,也曾在烈日下选种,被汗水刺得睁不开眼。

在保山施甸基地,科研团队三年累计种植近1.5万份育种材料,奎丽梅始终坚持亲自观察、记录每一份材料的性状。2024年5月的移栽季,她指导5000余份育种材料移栽。“各育种材料秧苗期性状难辨,移栽马虎不得,全靠经验和耐心。”她蹲在田边解释。这种近乎执拗的严谨,换来了6份通过省级技术鉴定的两用核不育系材料,3个省级审定的杂交籼稻新组合。

每年稻穗初成时,在施甸夏繁基地,奎丽梅都要指导工人进行繁殖材料去杂除杂。如今的施甸已成为全国两用核不育系繁殖的重要基地,年均繁殖面积超过3000亩,产量占全国两系不育系的80%,是“两系”育种家和企业家心中的“伊甸园”。

而在广南,奎丽梅带领团队针对八宝米产业实施“五个优”计划:引进香软米品种、改良传统广稻系列、攻关绿色种植技术,累计筛选223个新品种,建立4个示范基地。

2023年,广南八宝米单产从487.4公斤提升至503.7公斤,农业产值突破13.5亿元。不仅如此,奎丽梅还协调将水富市未收种子的不育系稻桩送往海南南繁基地,以确保育种链条不断档。

“每个基地都是拼图的一部分,一块块拼起来才能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施甸基地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为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繁殖提供了绝佳的环境,与海南“冬繁”搭配,大大缩短育种时间,提高了育种效率;而广南八宝米产业在奎丽梅的助力下,不仅实现了品种改良和技术提升,更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真正让科技赋能农业,实现从田间到市场的双向奔赴。

从“吃得饱”到“吃得健康”的种子革命

“下一步要聚焦特色、聚焦品质与抗性、聚焦绿色安全。”奎丽梅展示着最新培育的优质稻样品。在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永胜综合试验站,她的团队正攻关镉低积累水稻技术。2025年,新鉴定的7个不育系将参与新组合测配,并在全省进行新组合筛选,配套的轻简化种植技术已在全省推广。

在广南八宝牙龙村的示范田边,奎丽梅捏着稻穗说:“要让老百姓既能吃饱,更能吃好。”通过科技特派团“手把手”教学,当地农户陆续掌握了优质稻旱种技术、绿色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稻+”综合种养等新技术。

奎丽梅深知,粮食安全之路不止于产量,更在于质量。“我将继续和团队成员一道,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新技术,在绿色优质水稻新材料创制、新品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上深耕细作,为百姓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粮食,以科技的力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守护好百姓的饭碗。”她说。

0 阅读:1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是一家创建于1999年8月的财经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