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80年代参军前,有一位相爱多年的未婚妻,参军后,未婚妻时常给他写信,战友们时

断代史鉴 2025-09-21 06:23:31

他在80年代参军前,有一位相爱多年的未婚妻,参军后,未婚妻时常给他写信,战友们时常和他开玩笑说:“亲爱的又来信了。” 他牺牲不久,未婚妻又寄来一封信,夹着一缕秀发,表达着对他的思念与担忧。他就是老山英雄、一等功臣许保德烈士。 走进第77集团军“金刚钻”旅的旅史馆,一眼就能看到烈士许保德的展品——几封泛黄的家书旁边,一束用红头绳系得整整齐齐的秀发安安静静躺着。 这两样普通的物件,藏着一段跨越了四十多年的战地恋歌,也藏着一位一等功臣和他未婚妻的未了牵挂。 许保德是上世纪80年代边境作战时牺牲的,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小伙,身边最盼着他回家的人,是未婚妻冯秀兰。 冯秀兰手巧,18岁就在裁缝店带徒弟,模样也俊俏,心里装着保德,就把牵挂全写进了信里。 在工兵连,保德收到的信是最多的,差不多三四天就有一封,连里战友都熟,一看见信封上“许保德”三个字,就知道是他未婚妻寄来的。 有时候寄来的是包裹,战友们隔着老远就举着喊“保德,好吃的来了”,然后一哄而上分干净,保德在旁边乐呵呵看着,眼里的笑藏不住。 有一回冯秀兰随信寄了张彩色照片,战友们争着看,传着传着没了影,保德急得到处问。 指导员逗他“打仗把媳妇弄丢啦”,他扭头笑答“打仗比媳妇重要嘛”,话是这么说,心里的惦记谁都看得出来。 1986年4月22日中午,上阵地前保德又收到两封信,刚拆开一封就红了眼,那段时间太忙,堆了一沓冯秀兰的信没回,愧疚刚涌上来,部队出发的命令就到了。 他赶紧从笔记本撕了一页纸,匆匆写了句“秀兰,我马上执行任务,来不及读信,让柴电江给你写信”,转手交给战友就跟着连队走了。 谁也没想到,这成了他对冯秀兰最后的话。 那几天我军一个阵地遭了破坏,为防敌人偷袭,上级要派工兵小组重新布雷。 4月30日清晨下着细雨,保德和三个战友连续作业,布雷时他走在最前面探路,完成任务下撤,又坚持走在最后护着战友。 小路又滑又陡,累到极致的保德脚下一滑,左手碰到旁边藤条,一下子触发了敌人的绊发雷。 战友们冲过去救他,他挣扎着先问:“你们怎么样?”之后就缓缓闭上了眼。 当天中午执行任务的卡车回来,正好遇上送邮件的车,收发员还举着信喊“保德,你‘亲爱的’又来信了,好厚实呢!” 可下车的战友个个噙着泪低着头,再也没人能接过这封信了。 后来战友们拆开了这封迟来的信,字里行间全是冯秀兰的期盼。 她说:“好久没收到回信,有人说你牺牲了,可我不信;说听村里老人讲妻子的头发能保丈夫平安,我虽没和你结婚,心里早把自己当你的人了,所以剪了束头发用红绳拴着。” “记得,以后你要天天藏在胸口。我相信,它一定可以保佑你平安,回到我身边,娶我过门。” 战友们轮流看这封信,一遍遍摸那束秀发,班长李吉发捧着头发,嘴里反复念着“对不起”,那是替保德说的,也是替所有没能护住战友的人说的。 这故事听着让人心里发酸,可咱们不能只当一段悲情故事看,那时候的爱情,和现在不一样。 现在谈恋爱发个消息几分钟就有回应,那时候边境打仗,一封信要走十几天,冯秀兰三四天写一封,是知道保德在前线扛着生死,多写一句,他心里就多一分念想。 保德说“打仗比媳妇重要”,是他清楚,自己守着阵地,就是守着后方的冯秀兰,守着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小家。 这种爱情里裹着家国担当,不是小情小爱,是两个人心往一处想,一个在前线保家,一个在后方守望,少了哪头都不行。 冯秀兰也不是大家想的那样,只是个被动等消息的姑娘。 她面对流言说“我不信”,是心里的信念撑着,她信保德会回来,信自己的牵挂能起作用。 这种坚守不是软弱,是那个年代女性身上的硬气,她们不直接上战场,却用思念和信念,成了前线战士最稳的后盾。 最让人记挂的,还是那封没收到的回信。 保德到最后都想着要让战友代笔,冯秀兰到最后都盼着保德的消息,可这份双向的牵挂,终究没等来一个圆满的回应。 现在这封家书和那束秀发还在旅史馆里,来参观的人看着它们,就像能看见当年那个写信的姑娘,和那个没能回信的战士。 现在咱们很少写家书了,也很少有那样“慢慢来”的牵挂,可这份展品告诉咱们,不管时代怎么变,真心、坚守、担当这些东西,从来都不过时。 那束红头绳系着的不只是一绺秀发,是一个姑娘的满心期盼,是一个烈士的未了牵挂,更是咱们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把小家放在大家里的深情。

0 阅读:0
断代史鉴

断代史鉴

分朝代深挖中国史,从先秦到民国,每期一个断代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