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1米柜台”到年营收近80亿,这家深企如何让“奇思妙想”快速落地?

深视新闻按

深圳作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在供应链方面如何进行创新实践、探索前沿?

深视新闻推出《链上深圳》系列报道通过呈现链上企业发展情况,展示深圳在数字化转型、跨境物流、产业协同等方面的领先优势。

首期聚焦嘉立创,一家用“一个概念进,一个产品出”可以概括其业务特点的企业。从这家提供全链路硬件创新服务的服务商能看出深圳产业链、创新链怎样的融合发展趋势?

“就是做了别人能做,但不愿意做的事。”

当被问到从华强北的“1米柜台”快速成长为年营收近80亿元的秘诀时,嘉立创集团智能自动化负责人洪培锋给出了一个答案。

回望这家深企的发展历程,“不愿做的事”确实滋养了该企业不断拓展自身业务,背后也展现了深圳产业链发展的“密码”。

市场需求

带来的“前瞻性”布局

嘉立创专注于提供一站式的硬件创新服务。从电子产品的“内部核心”PCB(印制电路板)等部件到电子产品的外壳,甚至是包装用的纸箱,都能在线上下单,还能查看定制产品的生产流程。

也正是这些跨行业的布局,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洪培锋在向深视新闻记者介绍时说:“有一些合作伙伴在了解我们的业务之后提问,你们的布局怎么那么有‘前瞻性’?但其实原因是这样的……”

洪培锋没有说完的话,要从21世纪初说起。彼时的深圳华强北已经成为知名的电子产品集散地,在密密麻麻的一米柜台里,嘉立创也租下一间专注PCB打样的业务。

当时,一块薄薄的PCB板常常让电子工程师们“头痛”不已。原因在于,设计完电路板后,工程师需要定制少量的“样板”。

但大部分板厂都是一单一板的模式,通常会在一块大的PCB板上印刻多块相同的布线设计,即便只需几块“样板”,也要支付额外的成本。

瞄准这样的痛点,嘉立创用“拼板”的方式将多个客户的小订单集中在一个大板生产,一块不到1平方米的大板上往往能组合几十甚至几百个订单。

这一创新将PCB单次打样成本从数千元降至数十元,交付周期也从数周压缩至最快12小时。

至于其他衍生业务,洪培锋补充道:“我们当时在华强北,配零件很方便,很多顾客在我们这里定制完PCB之后会问,电子元器件能不能一并买到再贴好?PCB焊接配套的钢网能不能做?配套的机械外壳能不能做?”

在这样一条条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嘉立创抓住深圳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优势,不断拓展自身业务,持续成长,基于“市场需求”的调整也变成了“前瞻性”的布局。

这种成长的基础是深圳长期营造的优质产业生态。

多年来,深圳着力构建高效便捷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起法律、金融、物流在内的配套服务体系,比如在华强北,智能硬件从设计到量产仅需7天,创业者的平均研发周期缩短40%,这些都为企业发展、创客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走向智能自动化

目前,嘉立创日均要完成超过2万份来自各地不同尺寸、要求各异的PCB订单组合。近日,也正式上线了64层的多层板定制服务。

据悉,PCB板的工艺多样,在颜色上有绿色、黑色、蓝色、紫色等区别,层数上也各有不同,PCB板表面处理的工艺也有沉金、喷锡等不同,在“拼板”时都要兼顾。

洪培锋坦言:“包括‘拼板’人工来做,虽然比较复杂,但理论上也可以实现。”

然而,当需求量上升至以万为单位时,人工“拼板”的瓶颈就出现了。

“我们也是下定了决心在数字化智能化这一块做了非常重的投入,从‘拼板’到我们后面的各个板块的各个业务,我们都坚定投入。”洪培锋说,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的力量,该企业不断成长,甚至走出国门。

数据显示,嘉立创的服务遍布全球超过1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710万名用户,覆盖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超过18.55%,其中境外收入同比增长约32%,全球订单数量同比增长约22%。

从嘉立创的故事,我们看到,那些“不愿意做的事”背后藏着来自市场的真实需求,推动了产业链、创新链的“双链融合”。

创客们的需求成为了企业创新、成长的养料,反过来企业也为创客们提供了“奇思妙想”落地的沃土,是深圳的优质产业生态中,创新链、产业链“双链”共舞的魅力。

由此带来的创新生态、产业生态的进一步优化,或将带来更多落地即可用的新质生产力,将快速形成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这也是深圳这座“创新之城”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记者/刘舟义闫科中

排版/刘舟义

审校/靳阳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