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个从长津湖战场上活下来的老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就是在村里务农,没有提任何要求,直到今年,90岁了,干不动了,镇上来人看他,问他有什么需要,他说的话,让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难以理解。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那是一个严寒刺骨的冬天,大雪没过膝盖,脚一踩下去,能听见“咯吱”一声,赵老根当年还年轻,跟着部队跨过江,奔赴远方的战场,跟他一起的,还有一个河南小伙子,才十八岁,脸上总带着点没长开的孩子气,他们在雪窝子里缩成一团,彼此靠着取暖,怀里揣着冻得噬牙的土豆,远方是家乡的麦浪,是没盖成的新瓦房,是还没长成的树苗,一切都遥不可及。 炮火撕裂夜空,照明弹把大地照得惨白,雪地上滚落着半块土豆,鲜血染红了冻硬的棉衣,那个河南小兵再没能睁开双眼,他的名字成了赵老根心头最深的念想,那一仗,连队只剩下寥寥几人活着回去,那年风雪里,许多年轻的名字都被埋在了冰冷的土地下。 回到村里后,赵老根几乎变了一个人,奖章被他锁进木盒子,从不拿出来炫耀,补贴也推了,政府安排的工作更是让给了别人,他每天抡起锄头下地,种麦、锄草、收割,仿佛要用一身泥土把记忆埋进地底,他的腿上留着那道蜈蚣般的伤疤,每逢阴天总是隐隐作痛,却没人听他抱怨过一句。 农闲时节,他喜欢一个人坐在场院边,拿出那把破口琴,轻轻地吹,孩子们觉得新鲜,问起缘由,他只说是老物件,其实,那口琴是战友留下的遗物,每年麦子熟了,他都要朝着河南的方向吹上一曲,像是在告诉远方的兄弟,麦浪又起了,丰收年景来了。 整个村子都觉得这老头倔强得很,乡里登记退伍兵补贴,他总说比起埋在雪里的兄弟,自己已经很满足了,窗台上的陶罐里,那个黑土豆一年四季都没变过,像是他心里立着的碑,有人劝他把东西扔了,他摇头不语。 岁月无情,九十岁那年,赵老根终于走不动了,镇上干部带着慰问品来看他,问他有什么困难,老人这才开口,说想要块铁板,干部们满头雾水,不明白这铁板到底有啥用,直到他从陶罐里掏出那枚土豆,大家才明白,这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那个远去的名字。 村里人都被这心思震住了,铁匠铺连夜加班,打出了一块厚实的铁板,赵老根亲自上阵,用砂纸一点点把铁磨亮,手指磨破皮也不在意,只为能把十二个字刻得深一些、再深一些,那一夜,他几乎没合眼,第二天清晨,村里人在祠堂里点上香,把铁板和那枚土豆一起供在案上,赵老根站在铁牌前,敬了一个军礼,没有言语,只有那弯腰鞠躬的背影。 后来,铁板被送进了国防教育馆,新一代的孩子们在展柜前驻足,老师讲着长津湖的故事,他们才明白,这些名字是怎样的重量,村西那片荒坡,村民们自发栽下了一排排树苗,那是另一位老兵的心愿,为的是替牺牲的战友圆一个夏天在树荫下歇息的梦,春天树苗抽出嫩芽,夏天绿荫如盖,成了孩子们最爱玩耍的地方,老人们常去林子里走走,看看那些树,仿佛那就是兄弟们的归宿。 村里人渐渐明白,老兵们心里最在意的,从来不是自己,他们用一生的沉默,把那些不能忘的名字、不能丢的信物,一点点托付给村庄,有人说,他们活得像老树,根扎进了土地,身影却始终挺直,秋天,村口那棵柘树的叶子黄了,风一吹,沙沙作响,像极了麦浪翻滚的声音,每逢清明,村民们会自发去坟头看看,带上一把新麦穗、几根青枝,仿佛在诉说着:你们的名字,我们一直记得。 铁板、口琴、土豆、柘树,这些东西成了村庄的记忆,老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把那些埋在冰雪里的故事,悄悄传递了下去,孩子们在英烈林下追逐,大人们在树荫下乘凉,谁也没有忘记,那些名字曾经鲜活地走在这片土地上。 信息来源:赵老根——中华英烈网
村里有个从长津湖战场上活下来的老人,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就是在村里务农,没有提任何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0 18:43: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