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道教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这个问题的源头,实际在道家创始人张道陵死前的遗嘱里。张道陵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第八世孙,他死前留下了一个关于传承人的遗嘱,正是这个遗嘱,注定了道教最终衰落的结局。 东汉那会儿,天下不太平,张道陵隐居鹤鸣山炼丹求仙,搞出五斗米道,靠符箓治病收米当费用,很快就聚起一帮信众。可谁想到,他临走前留下的那份家传规矩,却像个隐形炸弹,埋了道教两千年后劲不足的祸根。话说,这规矩到底怎么回事?它怎么就把香火从鼎盛逼到两岸扯皮? 张道陵这人,出身不一般,西汉开国元勋张良的第八代孙,沛国丰县人,东汉永平年间出生。他从小读老子,懂天文地理,当过江州都尉,后来辞官上山,建初四年到四川鹤鸣山炼丹。那里山高雾重,他弄出符箓法术,信徒带五斗米来求医,很快就传开。汉桓帝时,他进京献《老子想尔注》,朝廷给点面子,道教正一道就这么起步了。坛场从巴蜀往外扩,信众几十万,教义讲忠孝养生,底层老百姓爱跟。 可好景不长,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张道陵的孙子张鲁据守汉中,延续天师道,但家族味儿越来越重。到公元156年左右,张道陵病了,他立下遗嘱:天师位子只传本族血脉,长子优先,次弟再侄,绝不外姓。这话听起来稳当,保住血统纯正,谁知成了道教的紧箍咒。弟子抄录成册,从张衡、张鲁往下传,魏晋时张鲁投曹魏,规矩没变。南北朝寇谦之改北天师道,稍松口子,但南边还死守。唐宋元明,道教风光过,李唐帝王信老子,元廷封张大真人领江南道教,龙虎山天师府建起。可家族封闭,招徒难,佛教僧人广开门墙,道教就慢慢吃亏。明清世袭罔替,香火没断,但像自家小圈子,难大发展。清光绪末,列强欺上门,内乱频发,天师府金碧辉煌,里头却族人争位,教义僵化。这规矩本为护道,反倒限死路子,教团没法广纳人才,跟社会脱节。 话说回来,这家传铁律的毛病,到近代全露出来了。清末民初,龙虎山天师府风雨飘摇,六十二代张元旭传位给长子张恩溥。张恩溥1894年出生江西贵溪,谱名道生,字鹤琴,号瑞龄,早年随父学道。1916年应袭天师,民国成立封号一度取消,他只好去私塾读四书五经。1924年父亲去世,他接棒六十三代,年三十。起初在上海租界低调,靠给绸缎商驱邪收点银元。1927年闸北大火,国民政府请他到龙华寺做法,报纸登照片,他名声大噪,获第二十军副军长虚衔。从此出入权贵圈,勘风水收香火钱,檀木箱塞满银子。妻子丁翠花从江西追来,闹出捉奸风波,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 1949年,国民党败退,张恩溥携长子张允贤和秘书龚行健,经韶关广州澳门香港,转到台湾。五十箱典籍运基隆港,大半霉烂。他落脚台北草山别墅,台湾神道教余影响大,佛教根深,他走访权贵,靠看风水站稳脚。创办所谓的“台湾省道教会”,1957年重开授箓大典,香港东南亚信徒赶来。1969年12月25日,他中风去世,留下未完教会章程。堂侄张源先持族谱想接,台湾当局1970年承认他为所谓的“六十四代天师”。大陆这边,改革开放后1983年修天师府,推张金涛主事,他是张恩溥外孙,按辈分是六十五代。两岸各认一脉,香火分家,正统扯皮不断。张源先说继承遵传统,张金涛强调龙虎山没离,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头疼。 这传承分歧,说白了就是那份遗嘱的锅。家族限传,本意防外人搅局,谁知让道教成张氏私产,难吸新鲜血。历史上,佛教靠僧侣普度,道教却圈在祠堂,竞争中落伍。近代列强入侵,封建社会崩盘,道教高层失宠,底层迷信纠缠,更雪上加霜。改革开放前,宫观关停,信众散。幸好党的宗教政策宽松,信教不信教都平等,鼓励爱国爱教。八十年代起,道教重振,宫观修葺,教职人员培训。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昆曲艺人诵《道德经》,老百姓重拾本土味儿。龙虎山授箓大典年年上千弟子,香火旺。台湾行天宫初一十五香客多,供关公妈祖,但天师像淡了。两岸虽门户各立,却在文化上求同,联办天师文化节,申报非遗。视频会议里,客气磋商细节,分歧有,但总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 如今,道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找准定位。讲养生文化,推符箓科仪,融入中医旅游。信众多是中年人,年轻人好奇道德经,线上直播画符,弹幕刷屏问印章手机壳。学者点破,传承不改,难出祠堂。可党的指引下,道教爱国爱教,助力乡村振兴,精神文明建。两岸一家亲,一个中国原则下,龙虎山香火早晚合流。
中国的道教是如何一步步衰落的?这个问题的源头,实际在道家创始人张道陵死前的遗嘱里
寒星点墨海渺
2025-09-20 18:15:27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