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啤酒刚兴起时,确实被称作“液体面包”,喝上几瓶,真就不用吃主食了。那时

安卉的 2025-09-20 17:55:20

八十年代,啤酒刚兴起时,确实被称作“液体面包”,喝上几瓶,真就不用吃主食了。那时,啤酒麦芽糖的度数为12°,酒精度是4.3度。如今,就算是12°的啤酒,配料表里掺大米的厂家就算有良心了,掺糖浆的可千万别喝,喝了会让人上头、头疼。因为它并非粮食酿造,杂醇油含量多,喝多了就会头疼。 上世纪八十年代,啤酒刚在中国出现,立刻火爆全国。 计划经济时期,买啤酒要凭票,一瓶啤酒的价格能顶半斤猪肉。 但那时的啤酒,真材实料,所以人们都去买。 八十年代的啤酒,配料表比脸还干净,大麦芽、啤酒花、水,没了。 麦芽糖度12°,酒精度4.3°,这意味着每100毫升啤酒里,有12克麦芽糖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可时间过去几十年,啤酒的变化就很大了。 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很多厂家为了降低成本,开始在原料上做文章。 最常见的就是掺大米或者玉米淀粉,这还不算什么,因为大米、大麦还是粮食原料,热量不低,也算是合理的替代。 可有些商家,直接加糖浆甚至其他非粮食发酵物,啤酒里面的杂醇油含量就会很高。 杂醇油就是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副产物,包括丙醇、丁醇等。 这些东西如果含量多,喝多了就容易“上头”,头疼、口干、心跳加快,甚至第二天宿醉感比以前严重得多。 八十年代的啤酒,因为采用纯麦芽酿造,这类杂醇油含量很低,所以喝了多也不容易头疼。 还有一个变化就是糖分,以前的12°啤酒,甜味主要来源麦芽糖,口感自然,发酵后糖分消耗得比较彻底。 现在很多啤酒厂为了口感和成本,掺了大量糖浆或者其他甜味剂,虽然瓶身写着12°,但喝起来甜腻,上头感更强,而且热量不低。 你可能觉得喝啤酒很轻松,但实际上,你在喝“糖水+酒精”,不仅容易宿醉,还可能影响血糖。 可以说,八十年代的啤酒,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奢侈品”,是工人农民的“能量补给”,是纯粮酿造的“液体面包”。 现在的啤酒,是工业化时代的“快消品”,是成本控制的“科技产物”,是喝完头疼的“上头水”。 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他们感受不到变化,但老一辈的人会直呼:这和以前的啤酒不一样。

0 阅读:0
安卉的

安卉的

大家好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