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龙表示,真正的新加坡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而已,必须明白这一点。新加坡从骨子里面是亲西方,亲美的,就不可能是华人国家。 上世纪六十年代新加坡被马来西亚“踢出”联邦时,几乎没人看好这个弹丸之地的未来。没有自然资源,连饮用水都依赖邻国供应,生存压力巨大。 李光耀当时含泪宣布独立,内心非常清楚在这个被穆斯林国家包围的区域,过度强调“华人身份”无异于政治自杀。 从建国第一天起,新加坡就选择了务实的生存之道:主动向英美靠拢,拥抱西方体系,同时刻意淡化单一的华人身份标签。这并非文化自卑,而是一种深刻的政治计算。 最能体现新加坡去中国化决心的是南洋大学的命运。这所创办于1956年的大学曾是海外第一所华文大学,堪称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骄傲。但新加坡政府在1980年将其并入新加坡国立大学,最终完全关闭了这所院校。 官方理由是提升教育水平,实际考量则是消除华文教育的堡垒。如今英语已成为新加坡的官方语言和工作语言,学校普遍采用英文教学,年轻一代更习惯说英语而非华语。中文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老祖宗的语言”。 新加坡能够在全球立足,靠的不是与中国的关系,而是与英美结盟奠定的基础。这个小红点拥有美军军舰的停靠权,吸引了西方国家的巨额投资,并确立了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这一切都建立在西方信任的基础上。倘若新加坡被视为“海外中国”,这种信任可能瞬间崩塌。 李显龙强调“不是华人国家”,某种程度上也是向英美表明立场:我们是你们的人,请放心。 但普通民众的身份认同往往比官方叙事更为复杂。年长者大多仍坚持华人身份,年轻一代则在西方文化和亚洲传统间摇摆。这种内在矛盾让许多新加坡人处境尴尬:他们看起来像华人,用着中文名字,却接受英式教育,认同西方价值观。 这种文化撕裂感已经伴随了几代人。政府推行的是“去中国化”而不是“去华人化”,其目标是创造一种新型的新加坡身份,这种身份既能保留亚洲价值观,又足以拥抱西方体系。 批评新加坡是“骑墙派”很容易,但理解其特殊处境需要更多同理心。一个没有战略纵深的小国,生存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左右逢源并非选项而是必需。 新加坡的生存智慧就是永远站在胜利者一边。冷战时期亲美,中国崛起后在中美间保持微妙平衡,如今中美对抗加剧,又不得不再次明确选边站。李显龙的言论并非背叛,而是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奈选择。 从立国之初,新加坡就坚定立场声称自己不是华人国家。1975年,新加坡首任外长拉惹勒南首次访问中国时就反复向中方强调:“我们不是一个华人国家,我们是一个多元种族国家,只是恰好华人占多数。” 这不是客气话,而是从建国之初就定下的国策。 李光耀在回忆录中写得很清楚。他必须向周边国家证明,新加坡绝不会做“中国的特洛伊木马”。为此,新加坡甚至拖到1990年才与中国建交,成为东盟里最后一个和中国正式建交的国家。李光耀还做了一项关键决策:将英语定为第一语言,而非华人的母语中文。他强调双语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先让新加坡人认同自己是新加坡人,其次才是华人、马来人或印度人”。
李显龙表示,真正的新加坡人要认清一个事实,新加坡不是华人国家,只是华人占多数而已
糖心萌喵
2025-09-20 17:26:24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