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印度的“圣雄”甘地去世后,有超过100万人自发前来送行,在甘地的葬礼上,数十名女性冲破警察的防线,冲进火海为他殉葬,甘地的骨灰被视为圣物供奉在纪念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1月,新德里拉吉加特的火葬场聚集了前所未有的人群,烈火冲天,百万民众自发而来,他们的泪水与花瓣交织在一起,人们的呼喊中,有人将鲜花抛进柴堆,有人甚至不顾阻拦冲向火海。 在这片悲恸中,甘地被称作“圣雄”的一生落下帷幕,他既被视为神明般的象征,也被看作一个充满矛盾的人。 甘地出生在古吉拉特邦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地方小邦的首席大臣,母亲笃信宗教,家中氛围虔诚,他少年时体弱,学业并不出众,十三岁便按照习俗娶妻,生活按部就班。 他的青年时代一度迷茫,既没有突出的志向,也没有显赫的成就,直到他决定前往伦敦学习法律,这才打开新的世界。 他在西方学习时尝试融入当地文化,穿西装参加社交,但很快又被素食协会和宗教思想吸引,逐渐形成了自律的生活方式。 1891年他取得律师资格,回国后的律师生涯却举步维艰,法庭上甚至难以开口辩论,这段挫败迫使他寻求新的道路。 1893年,他来到南非处理案件,却在火车上遭遇歧视,被白人从头等舱赶下车,这一经历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开始组织印度侨民对抗不公,成立纳塔尔印度大会,带领人们争取基本权利。 1906年,他发动反对强制登记的运动,带头焚烧证件,并提出“萨蒂亚格拉哈”,即以真理和非暴力对抗压迫,他多次被捕,却始终坚持绝食和罢工。 他在南非二十多年,把这种理念磨炼成完整的信仰,他既能带领印度救护队为布尔战争抬伤兵,又能高呼非暴力抵抗殖民统治,这种对比体现出他思想中的复杂性。 1915年,他回到印度,在艾哈迈达巴德建立修道院,提倡纺纱和自给自足,简朴的生活方式让他逐渐走入普通民众的心里,他将非暴力的方法带到全国舞台。 1920年,他号召全国范围的不合作运动,抵制英国教育、法律与商品,罢工罢课风起云涌,1930年的盐税游行,他带领队伍步行数百公里到海边取盐,以最简单的方式挑战英国的垄断,民众群起效仿。 1942年,他在孟买发出“退出印度”的号召,再次点燃全国抵抗的热情,尽管遭遇镇压和监禁,他已成为印度民众心中的象征。 甘地把真理视为最高的信仰,把非暴力视为人类的道德武器,他相信忍耐和牺牲可以唤醒对手的良知,也能争取世界的舆论支持,这套理念对英国殖民者产生了实际影响,因为他们仍需维持国际形象。 可面对法西斯侵略者时,这种思想显得无力,1940年中国抗日战争正艰苦进行,中国政府派戴季陶访问印度,希望印度与中国并肩抗击日本。 甘地却建议中国用非暴力抵抗,哪怕付出巨大牺牲,他坚信日本最终会因良心觉醒而停止屠杀。 中国方面震惊并愤怒,认为这是完全不现实的幻想,这件事让外界看清了甘地理念的局限性:它能够对付讲究利益与面子的殖民者,却无法对抗冷酷的侵略机器。 甘地在公共领域赢得尊敬,但他的私生活却引发强烈争议,他在1906年宣布禁欲,为了考验自己,还要求女性同眠。 他坚称这是对自制力的磨练,但外界充满质疑,到了七十多岁时,他甚至让年轻的侄孙女裸身陪伴,这一举动震动社会,也在后世成为备受争议的事件。 人们难以将这位推崇道德与真理的领袖,与这些看似违背常理的行为结合在一起,他的崇高理念与个人实践之间的落差,让“圣雄”这个称号蒙上了矛盾的阴影。 1947年印度独立的梦想实现,却伴随着血腥的分裂,印巴分治引发大规模宗教暴力,数百万人背井离乡,甘地奔走于冲突地区,以绝食呼吁和平。 他走进难民营,分食物,祈祷和平,但冲突依旧无法彻底平息,他的非暴力在宗教仇恨面前显得无力。 1948年1月30日傍晚,他走向新德里祈祷会时,印度教极端分子戈德塞近距离开枪,三颗子弹击中胸腹,甘地倒下,口中念着神名,生命定格在七十八岁。 葬礼次日举行,民众从全国各地涌来,队伍延伸数公里,遗体覆盖国旗,军人牵引卡车前行,空军洒下鲜花,整个国家陷入沉痛。 柴堆点燃后,火焰冲天,他的骨灰后来被分放多地,也被撒入圣河,象征他的精神融入大地,从此,每年都有无数人前往纪念地,缅怀这位领袖。 他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既折射出人类追求公正的光辉,也显露出领袖作为凡人的矛盾与不足。 今天,人们在谈论甘地时,既会赞美他作为民族独立的精神支柱,也会质疑他个人生活中的瑕疵,正是这些矛盾,构成了一个真实的“圣雄”,他的一生提醒后人,理想与现实、人性与信仰从来都是交织的。 信源:百度百科——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
我也是最近才知道,印度现在种姓制也在崩溃。 以前我们一提到印度,十有八九都会
【36评论】【14点赞】
用户10xxx17
骚操作,被人枪毙了也是活该,还是有明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