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子钱永刚一语点破,现在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被刷题磨灭的求知欲 这句话像颗石子扔进平静的湖,瞬间搅碎教育圈和家长群的“刷题共识” 杭州某省级重点中学2024年做过调研,高二学生每天刷题超四小时,六成孩子说做题就是为应付考试,连题目问的啥本质都不关心。更扎心的是,学校体检数据显示,这届学生近视率比三年前高了12个百分点,跑步及格率降了8%,还有三成多孩子被心理老师诊断为“学习倦怠综合征”,上课发呆、作业拖到凌晨、提到考试就心慌。高校那边也有数据,某985大学2023年追踪了500名新生,发现高考分数前20%的学生里,73%都有课外兴趣,比如航模、编程、文学创作,反而那些只刷题的学生,进大学后适应慢,连实验报告都写不好 钱永刚不是随便说的,他是钱学森长子,退休前是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就是教育与创新。他曾在采访里提过父亲的观点:“我父亲说过,创新人才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得让孩子先‘好奇’,比如看到苹果掉下来,不是直接记万有引力,而是先想‘为什么不掉上去’。”现在也有学校在试转型,比如上海浦东某中学,去年推了“作业选择权”:数学作业分三个层次,学生可以选做基础题、提升题或拓展题,每周三下午不上课,去社团做手工、拍微电影。一学期下来,学生平均作业时间少了1小时,期中考试平均分还涨了3分,家长反馈“孩子回家不再摔笔了” 家长的矛盾心理我特能理解,我邻居家孩子读初三,每天刷题到11点,他妈偷偷跟我说:“昨天孩子翻书包,把练习册摔在地上,说‘我根本不想学这些没用的’,我当时眼泪都掉了,但转头还是得把练习册捡起来,怕他考不上重点高中,以后连本科都难。”可反过来想,未来的日子长着呢,比如现在AI能做数学题、写作文,人再刷这些题有啥用?真正能立足的,是孩子对某件事的热爱,比如喜欢编程的孩子,会自己找资料学,比刷100道编程题管用;喜欢生物的孩子,会蹲在楼下观察蚂蚁,比背100个知识点记得牢。刷题不是洪水猛兽,错的是“为了刷题而刷题”,比如重复做已经会的题,或者做那些偏题怪题,把孩子的好奇心都磨没了 看到有家长说:“我家孩子每天刷题到11点,上次月考进步了5名,但最近说不想上学了,我也很矛盾。”家长也挺无奈,一边心疼孩子的累,一边被分数的鞭子赶着走,像在走钢丝,不敢停也不敢偏 我觉得钱永刚的话敲醒了我们:教育不是“生产标准答案”,而是“培养会思考的人”。刷题可以是工具,但不能是目的。比如孩子学物理,与其让他刷10道力学题,不如让他自己做个小火箭;学语文,与其让他背10篇范文,不如让他写篇关于“妈妈的早餐”的作文。这样的学习才会有温度,孩子才会眼里有光 你家孩子每天刷题多久?你觉得该怎么平衡?
这下出名了不仅教育圈,全国家长都知道了万万没有想到,钱学森之子钱永刚直接
【448评论】【40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