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死之前,他回头望了望家乡” 请大家记住照片中的人,他叫——陈阿生。当兵之前是一个走街串户的小货郎,淞沪会战前夕毅然决然报名参加了88军 陈阿生的货郎担子在苏州乡下小有名气。每天天不亮,他就挑着扁担出门,一头装着针头线脑、顶针纽扣,另一头是裹着油纸的糖糕和捏得活灵活现的糖人,扁担头还挂着个铜铃铛,走在田埂上“叮铃叮铃”响,村里的孩子听见就会围着他跑,连隔壁王阿婆都会提前把要补的旧衣裳拿出来,等着他顺便带几尺蓝布。他话不多,却总把“吃亏是福”挂在嘴边,有次李大爷买糖人没带钱,他笑着说“下次一起给”,后来也没真去要过。 1937年夏天,淞沪会战的消息像乌云一样压到乡下。先是有从上海逃来的难民说,日军的飞机炸塌了好多房子,再后来,乡保长带着征兵告示贴在村口老槐树上,红纸上“保家卫国”四个大字被风吹得哗啦响。那天陈阿生挑着担子路过,站在告示前看了很久,铜铃铛在手里攥得发烫。晚上他把担子擦得干干净净,又把攒下的几块银元塞给邻居家的孩子,说“阿叔要去当兵,这钱你帮我给王阿婆,算我欠她的蓝布钱”。 没人劝得住他。乡邻说“你一个货郎,扛不动枪的”,他却拍了拍扁担,说“我挑了五年担子,力气不比谁小,日军要是来了,我的担子就挑不成了,你们的房子也保不住”。出发那天,村里的人都来送他,他把那个挂了五年的铜铃铛摘下来,塞给最黏他的小柱子,说“等阿叔打跑了鬼子,回来再给你捏个大老虎糖人”,说完转身就跟着队伍走了,没敢回头——他怕看见小柱子哭,更怕看见王阿婆红着眼眶的样子。 到了88军,陈阿生才知道打仗比挑担子难多了。他们部队大多是像他一样的农民、货郎、学徒,没受过正规训练,手里的步枪还是晚清时候的老套筒,有的枪栓都拉不动。训练时班长教他卧倒,他总怕压坏了衣服——那是王阿婆连夜给他缝的新褂子,直到有天演习,一颗信号弹在头顶炸开,班长把他按在战壕里吼“命都要没了,还管衣服?”他才明白,这不是闹着玩的,是真要拼命。 淞沪会战打起来的时候,88军负责守卫右翼的金山卫防线。日军的军舰在海上开炮,炮弹像雨点一样砸在阵地上,泥土和碎石子溅得满脸都是。陈阿生和战友们趴在战壕里,手里的老套筒只能打几十米远,而日军的机枪能扫到百米外。有次日军冲锋,他身边的战友刚站起来就中了枪,倒在他旁边时,手里还攥着家信。陈阿生把战友的信揣进怀里,端起枪就冲了出去——他想起了自己没写的家信,想起了小柱子手里的铜铃铛,他怕自己也像战友一样,连句告别的话都没留下。 后来阵地被日军突破,部队开始撤退。陈阿生负责断后,他抱着一捆手榴弹,躲在断墙后面。日军的坦克开过来时,他看见车身上的太阳旗,突然想起了村口被风吹坏的征兵告示。他拉响手榴弹,朝着坦克冲过去,跑了两步又突然停住,回头望了望西南方向——那里是他的家乡,是小柱子捏糖人的地方,是王阿婆缝衣服的地方。他好像听见了铜铃铛的“叮铃声”,好像看见了小柱子举着糖人朝他笑。 这一眼,成了他最后一个动作。后来清理战场时,战友在他怀里发现了那封没寄出的家信,信上只写了一句话:“我很好,你们别担心,等我回来。”还有那个被他攥得变形的铜铃铛——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把小柱子的铃铛偷拿了回来,大概是想带着家乡的东西,走得不远。 现在有人说,淞沪会战打得太惨了,好多士兵连名字都没留下。可正是因为有陈阿生这样的人——不是将军,不是英雄,就是个普通的货郎,却愿意放下担子,拿起枪,用命去挡日军的坦克,我们今天才能安稳地说起这段历史。可问题是,像陈阿生这样的普通士兵,还有多少?他们的名字没人记得,他们的故事没人知道,我们该怎么才能不忘记他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陈毅对华野的威慑力:人虽在中野,一纸电报吓得陈参座发报道歉“七月二十五日凌晨两
【2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