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

沃克笔下趣事 2025-09-19 21:26:00

中国现在向美国投降还来得及!再晚就要‘跪着’了,”7年前,中美贸易战正酣,一位名叫马臣的中国专家却语出惊人,公开断言,这已是中国向美国“体面”投降的最后时机。 2018年的夏天,整个中国外贸圈都透着一股焦灼劲儿,海关总署后来披露的数据显示,那一年中国对美出口足足有3.16万亿元,占了全年出口总值的近两成,贸易顺差更是扩大到2.14万亿元。 就在这样的节骨眼上,马臣抛出的"投降论"像一块巨石砸进沸腾的油锅,彼时美国的关税大棒正抡得虎虎生风,7月先对50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9月又把2000亿美元商品的税率提到10%,后来干脆扩到3700亿美元全覆盖,简直是步步紧逼。 马臣算出来的"1.2% GDP投降成本",按当年修订后91.93万亿元的GDP总量算,差不多是1.1万亿元。 这个数字在当时听着确实唬人,尤其对那些靠美国订单吃饭的企业来说,简直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珠三角的玩具厂老板们发现,集装箱堆在港口没人要了,因为美国客户宁愿支付违约金也不敢接货; 长三角的机电企业更惨,原本利润就薄,加征的关税直接把利润空间挤成了负数。这些企业的账本上,每一笔亏损都像是在给马臣的论调添注脚。 科技领域的情况更让马臣这类观点有了市场。2018年4月,中兴通讯突然被美国商务部按下暂停键,7年禁止采购美国零部件的禁令一来,这家年营收上千亿的巨头立刻陷入瘫痪。 最后花了10亿美元罚款,再加上4亿美元保证金,才换来了喘息之机,连董事会和管理层都被一锅端换掉了。 这事儿像一盆冰水浇在所有科技企业头上,原来我们的"高科技",核心部件竟然捏在别人手里。 那年中国进口芯片花的钱比进口石油还多,虽然具体数字没披露,但看中兴这架势就知道,马臣说的"科技落后一百年",在当时确实让不少人心里发慌。 马臣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既然对美出口占这么大比重,既然芯片这些关键技术卡脖子,那不如趁早让步。 他大概是觉得,1.1万亿元的"投降成本",比起贸易战拖下去的损失算是便宜的。就像做生意讨价还价,与其硬扛着被对方往死里压价,不如主动让点利保住基本盘。 这种算法在会议室里或许能说服一些人,但到了现实中就变了味,那些在东莞流水线上熬夜赶工的工人,那些在深圳科技园里埋头研发的工程师,他们的生计和梦想,可没法用GDP百分比来衡量。 当时的舆论场简直吵翻了天。网友骂马臣"递刀子",但也有人偷偷点赞,觉得他说出了"真相"。 毕竟美国的施压越来越狠,从关税到科技,再到后来的投资限制,招招都往软肋上戳,民营企业那会儿已经撑起了外贸半壁江山,进出口占比39.7%,可这些企业大多是中小规模,哪经得起这么折腾? 有些老板甚至开始打听,要不要把工厂搬到东南亚去,哪怕成本高一点,至少能躲开美国的关税大棒。 马臣大概觉得自己是清醒的少数派,用"精英必须清醒"的论调包装他的观点。可他没算到,中国经济的韧性从来不在账本里。 就像2018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3.3%,比整体增速高出3.6个百分点,这些新兴市场正在悄悄撑起另一片天。 还有那些被卡脖子的科技企业,虽然当时阵痛难忍,但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国产芯片、操作系统的研发投入突然加速,像是被打醒了的狮子。 说起来也有意思,马臣算出的1.2%成本,后来连美国自己都没当真,他们加征的关税最后大多转嫁到了美国消费者头上,中国对美出口不但没崩,反而在2018年还增长了8.6%。 倒是美国的农场主急了,大豆出口量跌了7.9%,最后还得靠政府补贴度日。这就像两个人掰手腕,看着弱势的一方咬牙挺住了,强势的一方反而先酸了胳膊。 当然了,在2018年那个关口,马臣的论调确实戳中了不少人的焦虑。当美国把关税加到54%,当中兴的生产线停摆,当企业订单一夜消失,谁心里都会打鼓。 只是他太相信计算器里的数字,忘了经济这盘棋,从来不止有"投降"和"对抗"两个选项。就像黄河里的泥沙,光靠挖不行,得靠疏,靠淤地坝,靠两岸的植被。 中国经济这艘船,遇到风浪时,从来不是靠投降避险,而是靠调整航向,稳住船舵,慢慢驶出漩涡。

0 阅读:5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