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奏请母亲,是否和雍正合葬,需在地宫留位置,没想到,皇太后冷冷回复:“不必,我不想和先帝合葬”。乾隆听闻后,只能为母亲另建陵寝,谁都没料到,陵墓建成后,空了41年后,钮祜禄氏才得以安葬。 雍正帝驾崩的消息传出时,举国震动,乾隆新登大宝,百事待理,而最棘手的一件便是先帝的身后安排。 他恭请母亲钮祜禄氏入宫,欲将其与雍正帝合葬泰陵,以成帝后同穴之礼,众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之事,然而钮祜禄氏却出人意料地拒绝。 她断然表示,自己不愿与先帝合葬。这个答案震动了宫廷,也让乾隆帝难以开口再言,钮祜禄氏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追溯两人往昔的情分,便能窥见端倪。 当年胤禛尚为雍亲王时,因劳累过度而罹患重病,府中妃妾众多,却大多避之不及,担忧染病惹祸。 唯有年少的钮祜禄氏主动留下,亲自煎汤喂药,彻夜不离,她替他翻身擦拭,按时喂服药汁,几乎以一人之力撑起整个病榻边的照料。 这份关怀与其他家眷的冷淡形成鲜明对比,胤禛心中明白许多人都是顾虑自身安危,只有她不顾后果。 病愈之后,他对钮祜禄氏的感情开始发生变化,不再仅仅把她视作侍妾,而是以伴侣般的眼光看待。 康熙五十年,钮祜禄氏产下弘历,那一年,她的地位虽然未有显著提升,但这个孩子日后成为了她命运的关键。 弘历聪慧早熟,不仅记忆力过人,还能在少年时展现出敏锐的判断力,康熙帝见到弘历时,当即生出喜爱,亲自将他带入宫中抚养,亲授典籍与礼仪。 弘历的出众,使得钮祜禄氏在后宫逐渐受到重视,她虽然出身寒微,但因子贵而母荣,终于在一众妃嫔中脱颖而出。 雍正即位后,钮祜禄氏被封为熹妃,继而晋升为熹贵妃,地位稳居后宫之首,她之所以能得到这样的待遇,不仅因为弘历得宠,更因她曾在胤禛病重之际展现的忠心与勇气。 雍正帝深知这样的伴侣在后宫并不多见,她的地位便由此稳固,她的身份随着岁月的推移不断抬升,直至乾隆登基,被尊为崇庆皇太后。 她的生活从此无忧,俸禄丰厚,出行必有仪仗,寿辰更是举国庆贺,乾隆帝事母至孝,凡出巡必携母同行,山川江南,皆留下母子同游的踪迹,钮祜禄氏在这漫长岁月里享尽荣华,几乎没有忧患。 可当乾隆帝请示是否愿与雍正合葬时,她的拒绝清楚地传达了一个态度:她不愿与雍正同穴,是因雍正性情严厉,夫妻情感并不深厚,亦或是她更想拥有属于自己的归宿?无人能知。 但她的意志不可动摇,乾隆无奈,只得遵从母命,为其单独修建陵寝,乾隆二年动工,在泰陵东侧的东正峪营建太后陵,历时八年完工。 陵寝规模恢宏,占地极广,设有隆恩门、隆恩殿、碑亭、神道,地宫石雕精致,规格比肩帝陵,乾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只为给母亲一个独立的归所。 陵寝建成后,却整整空置了四十一年,钮祜禄氏身体康健,先后陪同乾隆多次南巡、登泰山、驻跸避暑山庄,她高寿至八十六岁,见证了三朝更迭,依旧荣宠不衰。 乾隆四十二年,钮祜禄氏病逝于圆明园,朝廷为其举行隆重的丧礼,群臣伏地恸哭,她的遗体最终安葬入早已准备妥当的泰东陵。 虽然她曾拒绝与雍正合葬,但从另一角度看,她仍与帝王共眠同域,只是陵寝分处不同,钮祜禄氏的一生是清代后宫史上的特殊篇章。 她的宠爱不是源自家世或美貌,而是因在危难之时展现的真心,她的地位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凭借儿子弘历的聪慧与孝顺一步步奠定。 她的生活舒心安稳,长寿而荣贵,这在皇室女性中极为罕见,她拒绝合葬的选择,显得格外坚决。 或许,这是一种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她不愿在死后依旧成为帝王的附庸,而要在陵寝中拥有独立的空间,这种坚持使她的故事多了一份独特的力量。 人们回望她的经历,不仅看到了一位母后的荣耀,也看到了一位女子在皇权笼罩下所展现的坚毅与冷静,她的故事令人唏嘘,也让后人对所谓的帝后同穴之礼有了新的思考。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主要信源:《清史稿·后妃传·孝圣宪皇后传》)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