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刚回国的钱学森想去参观哈军工,却被拦在了外面不给进,接到电话的陈赓,赶紧从北京飞回了哈尔滨,还问了钱学森一个问题,得到的答案让他惊喜万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10月,钱学森刚回到中国,他在美国经历过软禁和阻挠,好不容易踏上祖国的土地,心里充满了兴奋和责任,新中国成立才几年,国家百废待兴,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科技,迫切需要突破。 当时国内刚建立起来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军事院校,位置特殊,任务重大,对外严格保密。 钱学森到东北参观访问时,听说有不少老同学和学生在哈军工工作,他很想去看看,到了哈尔滨,他提出要参观这所学校,但根据当时的规定,哈军工属于高度机密单位,没有省委以上的批示是不允许随意进入的。 省里的领导收到请求后,按照规矩拒绝了,钱学森并没有表现出不满,他理解这是制度问题,但陪同人员认为情况特殊,立刻层层汇报。 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好陈赓正在工作,陈赓是哈军工的院长,同时也是开国大将,他听到秘书提到钱学森的名字后,非常重视。 第二天一大早,陈赓就出现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门口,专门迎接这位新归国的科学家,参观的过程安排得很细致,学校的教学楼、实验室、试验场都开放给钱学森看。 期间,他还遇见了几位曾经在国外结识的同事和学生,气氛亲切,在当时的条件下,哈军工已经初步建成多门专业,设备和规模在国内算是先进,钱学森一路看下来,感受到国家在短时间内付出的努力。 参观接近尾声时,陈赓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他想确认在钱学森眼里,中国是否真的有能力去研制导弹,那时候,中国连汽车制造都还在摸索,许多人心里没有底。 钱学森回答得非常坚定,他认为中国人完全能够做到,这不仅是个人的信念,也是他在全面了解国内工业状况后的判断,这句话让在场的领导和教师们都振奋不已,也让陈赓觉得信心更足。 这次参观不只是一次普通的校园访问,它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影响,钱学森结合在东北的所见所闻,对中国的工业和科研能力有了准确的把握。 他后来很快整理出一份关于建立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系统性的建议,为国家在战略层面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1956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出任院长,从此中国导弹事业迈出了实质性的第一步。 哈军工方面也受益良多,钱学森在参观中提出的意见,被学校采纳到后续的教学改革中,学院的学科建设不断调整,更加符合国家发展导向,导弹和火箭专业逐步走向成熟。 在之后的几年里,学校培养出大批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直接进入到“两弹一星”的队伍中,人才的积累成为中国国防科技快速发展的根基。 在更长远的意义上,这次经历也成为一个历史节点,钱学森坚定的判断,为当时尚处于起步阶段的国防科研人员注入了信心。 他不是单纯以激情来表态,而是通过对国内工厂和科研条件的考察,明确知道哪些环节可以突破,哪些技术可以先行,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回国不久就敢于承担起导弹和航天事业的重任。 陈赓的果断同样具有战略意义,如果他没有立刻从北京飞到哈尔滨,钱学森可能会被严格的保密制度挡在门外,这样一次宝贵的交流就会错过,事实证明,陈赓的判断是正确的。 他不仅维护了学校的安全,还用特殊方式确保国家在关键时刻能获得最需要的人才支持,这种对人才的敏锐眼光和果断行动,后来被很多人视为哈军工成功的关键。 几年之后,钱学森带领团队成功仿制并改进了第一代导弹,又一步步推进更复杂型号的研发,1960年代,中国在失去苏联专家支持的情况下,依然能独立完成导弹试验,靠的就是这些年积累的人才和信念。 哈军工的学生和教师不断输送到各个科研和生产基地,参与了卫星发射、原子弹试验和导弹系统建设,形成了完整的国防科技体系。 1966年,哈军工根据国家需要进行分建,逐步演变为西北工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院校,这些学校延续了当年的精神,也延续了对人才的高度重视。 即使名字不再存在,哈军工的贡献仍然清晰可见,钱学森在晚年回忆这段经历时,特别提到1955年在哈尔滨的那次访问。 他认为陈赓的远见和行动,展现的不只是对一所学校的关切,而是为中国国防现代化打下的全局基础。 1955年的那个十月,钱学森在哈军工门口被拦下,这是严格制度下的必然,但也正因为有了陈赓的果断,有了钱学森的坚定回答,中国导弹事业的起点才得以顺利开启。 这一幕后来被很多人记起,不是因为它有戏剧性,而是因为它真实地改变了中国科技发展的走向。 信源:钱学森图书馆导览手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55年10月,刚回国的钱学森想去参观哈军工,却被拦在了外面不给进,接到电话的
史笔如刀
2025-09-19 15:26:26
0
阅读: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