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红楼梦索隐派将其归于反清复明等各种政治叙事,我进行了深入思考,想写个文章表明自己的看法。写这个文章可能会吃力不讨好,会得罪许多人,甚至可能起到反作用,许多对于红楼梦不感兴趣的人,会嗅着“民族主义”的味道过来力挺索隐派,但我还是想写一下,仅此一次,以后不再参与。
索隐派将反清复明附会于红楼梦,并不是当代人,而是清末革命党人,出于反帝反封建的需要,将红楼梦这本小说解释成“反封建”“反对帝制”。当代人有着很强烈的民族情绪,反感满清,索隐派对于红楼梦的“反清复明”的解释,与这种民族情绪相契合,于是成为这部分人的共识。
民族的概念是清末梁启超从日本引入的,旨在唤醒民族意识,构建民族国家概念。当时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急需唤醒民众起来抵御侵略、反对封建帝制。在那之前,中国并无民族概念,曹雪芹是在乾隆朝写的《红楼梦》,比梁启超早了150年,显然并没有汉族的概念。
那么朱元璋提出了“驱逐胡虏,恢复中华”又是什么呢?本意是中华传统的“华夷之辨”,是动员中原人民反对北方草原政权统治,恢复中华实际上是恢复儒家礼制。
孙中山等人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是直接借用了朱元璋的口号,但二者的内涵有本质的差别。现代人不能用现代的民族观念去强加给曹雪芹及那个时代的人。
曹雪芹本人是满清皇家包衣的后代,其生存根基是寄生于满清皇族存在的,并不会去“反清复明”,本身也没有汉族概念,不存在民族主义思想。
曹雪芹及《红楼梦》这本书是在清朝的乾隆朝,距离明代灭亡已经过去了100年。而“反清复明”早在康熙朝中期就已经势微。白莲教等民间组织并未提出反清复明,而是反对满清对于底层百姓的残酷压迫。
明朝末期,民不聊生,饿殍遍野,才会出现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明朝是农民军李自成的军队推翻的,让大多数吃不上饭的王朝就应该灭亡,真正力挺反清复明大旗的是明朝的官僚、士绅,这部分人是既得利益者,而饥饿的华北农民不会去“复明”,当时也不存在民族主义的说法。
索隐派之所以不承认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因为承认了,就等于否认红楼梦“反清复明”的主题。但胡适、周汝昌等人的考证得到认可,曹雪芹就是红楼梦的作者。
曹雪芹写《红楼梦》的本意,是对于一个贵族家族兴盛、衰落的真实描写,有对于家族衰落的反思,也有揭露,并对于家族里的女性的不幸遭遇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它有政治性吗?当然有,它通过贾雨村判葫芦案、凤姐弄权铁槛寺等事件,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它还反感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科举入仕,这在当时已经是跨时代的思想。
红楼梦这部书对于科举的批判、人性的揭露(凤姐的贪婪,贾赦等人的为所欲为、贾珍父子的淫乱等)、对于女性的欣赏与尊重、对于官场黑暗的揭露已经远超当时的时代。这是曹雪芹本人独立思考的结果,而非为某一政治集团摇旗呐喊。他不具备这样的政治动机,红楼梦这本小说成书后,主要是在上流社会传抄,并没有用于动员下层百姓“反清复明”,并且为这本书续书的高鹗还是满清旗人,若书中真有“反清复明”的隐喻,这些人无疑都会在文字狱极为严厉的乾隆朝遭到横祸,事实却是到了嘉庆朝,才有人上奏列为禁书。
曹雪芹没有从写这本书得到任何好处,穷其十年,过着清贫的生活。通常为政治服务的文学作品都是官方御用文人,或者是为某些政治集团服务的文人,但曹雪芹显然不是这类人。
红楼梦这本书真正的价值,是它对于人物的刻画,拒绝任何脸谱化,还原真实的人。以及它对于科举入仕、人性、女性命运、官场的揭露。若它仅仅是为某一政治事件(反清复明)服务,反而会失去其本来的价值。任何为政治服务的作品,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被抛弃,但红楼梦这部作品并不会被抛弃。
任何对于红楼梦这本书额外的解读,都能反映这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当他需要宣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让一本小说为政治服务时,他可以附会任何作品,一如满清的文字狱用放大镜观察所有作品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