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塔尔向美国摊牌了,继续支持以色列,最大金主就翻脸。 卡塔尔这次是真跟美国撕破脸了。当地时间 9 月 9 日,以色列战机突然空袭了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谈判代表驻地,造成 5 名巴勒斯坦人和 1 名卡塔尔安全人员遇难。 这事儿彻底点燃了卡塔尔的怒火,也让持续两年的巴以冲突突然烧到了美国的海湾盟友身上。 卡塔尔埃米尔塔米姆在随后召开的阿拉伯 - 伊斯兰紧急峰会上拍了桌子,直骂这是国家恐怖主义,更放话要让幕后支持者付出代价 —— 而这个支持者,明眼人都知道就是美国。 就在峰会召开前一天,卡塔尔政府已经给美国递去了最后通牒:如果特朗普政府继续公开支持以色列对多哈的军事行动,他们就立即暂停今年 5 月刚签下的价值 960 亿美元波音客机订单,外加后续可能追加的 540 亿美元采购计划,总共 1500 亿的生意说黄就黄。 要知道这笔订单是今年美国最大的单笔出口合同,涵盖 210 架波音 787 和 777X 客机,本来是特朗普吹嘘美国制造回来了的得意之作。现在卡塔尔把这话撂出来,等于直接攥住了美国航空业的命门。 美国人这次是真有点骑虎难下。卡塔尔手里的筹码可不止飞机订单,更要命的是乌代德空军基地。 这个距离多哈 35 公里的军事基地驻扎着上万美军,是美国在中东最大的空军指挥中心,B-1B 轰炸机从这儿起飞就能覆盖整个波斯湾。 6 月份伊朗导弹袭击基地时,卡塔尔提前通报才让美军免于伤亡,但现在塔米姆政府放话要重新评估基地使用权协议,这可比暂停订单的威胁实在多了。 要知道美军中央司令部前沿指挥部 2003 年从沙特迁到这儿后,就再也没找到比这更合适的战略支点。卡塔尔敢这么硬气,根本原因还是手里握着能源王牌。 作为全球第三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卡塔尔控制着全球最大的北方气田,每年向欧洲出口的天然气占其消费量的三分之一还多。 俄乌冲突后欧洲好不容易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转头就跟卡塔尔签了一堆长期供应合同。现在卡塔尔要是在能源上做点文章,欧洲过冬都成问题,特朗普政府想在大选前稳住能源价格的算盘就得落空。 这种能源 - 军购的组合拳,让美国不得不掂量掂量后果。美国这边的反应却透着一股心虚。国务卿鲁比奥 9 月 14 日急急忙忙飞赴以色列,跟内塔尼亚胡一起去哭墙献花,还大谈美以关系坚如磐石。 但被记者追问如何回应卡塔尔的不满时,却支支吾吾说不出硬话。特朗普本人更有意思,在新泽西机场被围堵时只敢含糊其辞。 卡塔尔是伟大盟友,以色列要小心处理关系,这话明着是劝以色列,实则是怕把卡塔尔彻底逼反。 要知道就在三个月前,伊朗导弹袭击乌代德基地时美国就没敢报复,现在卡塔尔拿订单和基地说事儿,美国人是真没底气强硬。 阿拉伯国家这次倒是空前团结。埃及总统塞西虽然是最早跟以色列建交的阿拉伯领导人,这次也公开警告以色列 "开创危险先例";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干脆呼吁所有伊斯兰国家跟以色列断交。 最关键的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宣布启动 "联合防御机制",这意味着沙特、阿联酋这些以前跟卡塔尔不对付的国家,这次也站在了同一阵线。 不过卡塔尔也不是没有顾虑。虽然嘴上说要暂停订单,但实际操作起来没那么简单。波音已经为生产这批飞机提前采购了零件,突然取消会面临巨额赔偿官司。 卡塔尔航空的机队扩张计划依赖这批新飞机,真停了损失的也是自己。就像今年 5 月他们取消 25 架 737MAX 订单时那样,最后还是用 160 架更大订单的方式找补回来。这种边打边谈的套路,卡塔尔玩得已经很熟练了。 现在双方都在等对方先让步。美国想让卡塔尔忍了这口气,继续当其中东战略的冤大头;卡塔尔则要美国公开约束以色列,还要确认未来不会再发生类似袭击。 海合会秘书长布达维说得直接:美国有影响力,现在该用了。从特朗普政府一贯的风格看,要他们公开批评以色列几乎不可能,最多只能私下施压。这种模糊地带,恰恰给了双方讨价还价的空间。 卡塔尔网民现在炸了锅,社交媒体上全是骂美国背信弃义的声音。他们觉得每年花几十亿请美军驻扎,结果自家首都挨炸时美国人却帮着凶手说话,这口气咽不下。 这种民间情绪也给了塔米姆政府硬刚的底气,但同时也意味着很难轻易妥协。毕竟在阿拉伯世界,对以色列软弱可是会丢政权的大事。 按照这个架势,未来两个月恐怕会很热闹。卡塔尔可能先暂停部分订单施压,美国则会通过军售优惠或经济援助来安抚,最后大概率是以色列嘴上认错、美国暗中承诺、卡塔尔保住面子的三方妥协。 经此一役,美国在海湾的公信力怕是要再跌一个台阶。海湾国家已经明白不能再指望美国保护,正在悄悄打造自己的安全体系。这 1500 亿订单的博弈背后,其实是中东权力格局的重新洗牌。
以色列和伊朗军方代表同时抵达北京,下一幕让西方目瞪口呆:全世界现在只有中方能做到
【24评论】【8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