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大佬回应罗永浩,餐饮业发展不会逆行! 就在不久前,网红罗永浩一句“恶心”

朴素梦想看世界 2025-09-18 18:52:20

预制菜大佬回应罗永浩,餐饮业发展不会逆行! 就在不久前,网红罗永浩一句“恶心”,把知名餐饮品牌西贝给顶上了风口浪尖,顺带着把“预制菜”这个话题,彻底从厨房的幕后,一把拽到了全社会餐桌的正中央。这事儿本来是消费者和饭店之间的掰扯,大家争论的焦点是西贝到底有没有糊弄人。可就在这个时候,信良记的董事长李剑,突然跳了出来,对着罗永浩隔空喊话,说了一句:“餐饮不可能回到鸡现宰,猪现杀的年代”! 李剑登场了公开讲,预制菜是行业发展的必然,不可能倒退回去。这番话,被很多人看作是直接叫板罗永浩,也是在给整个预制菜行业撑腰。 这个举动可以说是一场豪赌。但也有人觉得他这是在引火烧身,因为罗永浩代表的是广大消费者的情绪,你一个卖预制菜的跟消费者情绪对着干,不是找骂吗?毕竟,在很多老百姓心里,预制菜总是和不新鲜、没营养、科技与狠活挂钩的。 这件事的重大意义在于,它用一种极其激烈的方式,把餐饮行业工业化进程中一个深刻的矛盾彻底暴露了出来:效率与体验、成本与知情权之间的巨大冲突。李剑说餐饮业回不去了,这话有他的道理。为什么回不去?说白了就是为了钱和效率。开饭店的成本有多高?房租、人工,样样都是大山。 从2022年市场规模超过4000亿,到预计2026年要突破万亿,预制菜市场的疯狂增长 背后就是资本和产业对效率的极致追求。 但消费者关心的是这个吗?不完全是。消费者去饭店吃饭,掏的钱不仅仅是买一份食物,更是在买一种体验,锅气、新鲜、厨师的手艺,以及那种“为你现做”的感觉。如果饭店都用预制菜,剪个塑料袋热一下就端上桌,卖个大价钱,还不如消费者直接买预制菜就得了,还省钱那要你那个饭店干嘛; 这话说得糙,但理不糙。 消费者最大的愤怒点,在于“被欺骗”的感觉。我花了一百块钱,以为吃到的是大厨叮叮当当现炒的小炒黄牛肉,结果你只是个“加热工”,把一个预制料理包放进微波炉里转了3分钟。这性质就不一样了。消费者的疑虑并非空穴来风,他们担心预制菜为了长期保存和统一口感,会使用更多的添加剂,营养成分也会流失,钠含量和脂肪含量可能更高 。 李剑认为罗永浩把“冷冻原料”等同于预制菜是偷换概念,并且强调符合国家标准的冷冻货可能比农贸市场的鲜肉更安全,因为冷冻技术能锁鲜,还能杀死寄生虫。这个说法有科学依据吗?确实有一些研究支持,快速冷冻技术对食物营养的保存效果不错,有时甚至优于常温下存放的新鲜蔬菜 。但问题的关键,从来就不是冷冻技术本身,而是整个预制菜从生产、运输到端上餐桌的全链条,是否透明、是否安全、是否对得起它的价格。 就在这场争论持续发酵,几乎要变成一笔糊涂账的时候,一个决定性的变化发生了。时间来到2025年,在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持续呼吁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制菜》终于正式出台并开始实施了。 第一,它明确了什么是预制菜,什么不是。像净菜、速冻饺子、中央厨房做的菜,都被明确排除在外,预制菜被严格定义为工业化预加工、需要加热或熟制后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这就给监管划清了界限。 第二,也是最关键的,标准中明确规定“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并强制要求采用冷链运输 。这一条直接打在了消费者的痛点上。过去大家最担心的就是“科技与狠活”,现在国家标准直接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第三,标准对标签标识作出了严格要求。这意味着,餐饮企业使用预制菜,必须在菜单或显著位置明示,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这正是罗永浩当初争论的核心,也是广大消费者最朴素的诉求。现在,这个权力被以法规的形式确立了下来。 这个国家标准的出台,就像一个裁判吹响了哨声,结束了之前混乱的“野蛮生长”阶段。它没有一刀切地禁止预制菜,而是给了它一个合法的、规范的身份,同时又把选择权交还给了消费者。 以前的争论是“该不该用”,现在的争论变成了“用得值不值”。当安全和知情权这两个最大的地雷被排除后,预制菜就回归到了一个纯粹的商品属性,消费者开始用更理性的眼光来审视它。大家对预制菜的接受度,也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场景化差异。比如,调查显示,在户外露营、快餐店这样的场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很高,超过五成 。因为在这些地方,大家追求的就是方便快捷。但在人均消费几百块的高端餐厅、讲究特色的私房菜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接受度就非常低,不到10% 。道理很简单,我花大价钱,不是来吃料理包的。 最终,关于餐饮业未来的道路,是否回到,消费者说了算。 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会比任何争论都更有力地塑造未来。想用工业化手段降本增效的餐饮企业,路是有的,但前提是诚信、透明,把价格定在合理的区间。技术本身没有对错,但商业必须有底线,而这个底线,就是尊重消费者。

0 阅读:43

猜你喜欢

朴素梦想看世界

朴素梦想看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