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风作案?”8月4日报道,重庆一76岁的退休老教授,竟然在一户农家院子里办起了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9-18 17:41:52

“顶风作案?”8月4日报道,重庆一76岁的退休老教授,竟然在一户农家院子里办起了辅导班,现在正是在严厉打击校外培训的时候,这位老教授在这个时间段这么搞,还真是剑走偏锋,难道就不怕自己的退休待遇被取消吗?后来才知道,这位老教授是一片拳拳之心,不收一分钱!   8 月的重庆桐梓县,午后阳光仍带着燥热,一户农家小院里却传出整齐的英语朗读声。 76 岁的刘晓生教授坐在小马扎上,手里拿着泛黄的英语课本,逐字逐句纠正孩子们的发音,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滑落,他随手用袖口擦了擦,又继续领着大家朗读。 谁能想到,这位在小院里免费教英语的老教授,曾是第三军医大学的英语教学骨干;更让人意外的是,这样的免费辅导,他已经坚持了 13 年。   2011 年,刘晓生教授退休后,每年夏天都会来桐梓县避暑。一次散步时,他路过村里的小学,听到孩子们读英语时发音生硬,甚至夹杂着方言腔调。 打听后才知道,山里的孩子英语基础薄弱,家庭条件好的会送孩子去县城补课,大多数孩子只能靠课堂上的有限教学,很难接触到优质的英语资源。 “我一辈子教英语,看着孩子们想学好却没条件,心里不是滋味。” 刘晓生教授说,当天他就找到村支书,提出想在暑假给孩子们免费辅导英语。 最初的 “课堂” 很简陋:农家小院的石板地当课桌,孩子们自带小马扎,刘晓生教授从家里带来课本和粉笔,在院墙上支起一块木板当黑板。 第一期辅导班只有 8 个孩子,他根据孩子们的英语水平,从最基础的字母发音教起,还特意编了简单的英语儿歌,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 有个叫小宇的孩子,刚开始连 26 个字母都认不全,刘晓生教授每天单独给他补 1 小时,用树枝在地上写字母,教他用手势记忆发音。 一个暑假下来,小宇不仅能流利朗读课文,还能简单用英语对话。   暑假结束时,孩子们红着眼眶围过来问:“刘爷爷,您明年还来吗?” 看着孩子们期待的眼神,刘晓生教授郑重点头:“爷爷明年一定来。” 这句承诺,成了他与山里娃之间持续 13 年的约定。 此后每年夏天,他都会提前收拾好行李,带着新的课本和文具来到小院,辅导班的规模也从最初的 8 人,慢慢增加到 30 多人,甚至有邻村的孩子特意赶来上课。   这些年里,刘晓生教授从未收过一分钱,反而自掏腰包给孩子们买课本、文具,有时还会给家庭困难的孩子买衣服。 有人劝他 “年纪大了该享清福”,他却笑着说:“知识我带不走,交给孩子们,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为了让教学更贴合山里娃的需求,他还专门整理了适合农村孩子的英语教材,加入农作物、小动物等熟悉的词汇,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记忆。 如今,在严厉打击校外违规培训的背景下,有人曾质疑刘晓生教授的免费辅导班 “顶风作案”,甚至担心他会被取消退休待遇。 但了解情况后才明白,他的辅导班与盈利性培训有着本质区别,没有收费项目,没有宣传推广,只是出于师者的初心,为山里娃提供学习机会。 当地教育部门也表示,这样的公益辅导不仅不违规,还值得鼓励,曾多次提出要为他提供教学场地和物资支持,都被他婉拒:“在小院里上课挺好,孩子们自在,我也舒服。”   13 年来,从刘晓生教授的小院里走出了不少孩子,有的考上了县城重点中学,有的甚至考上了大学,每次放假回来,他们都会特意去小院看望刘爷爷,用流利的英语跟他分享学习生活。 “刘爷爷教会我的不只是英语,还有对知识的渴望。” 如今在读大学的小林说,当年正是因为刘爷爷的辅导,她才对英语产生兴趣,最终选择了外语专业。   网友们得知刘晓生教授的故事后,纷纷点赞:“这才是真正的师者仁心!76 岁还在为山里娃奔波,比那些高价培训班有温度多了。” “退役不褪色,退休不褪志,刘教授用 13 年诠释了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爱与传承。” 如今,76 岁的刘晓生教授依旧每年夏天准时来到桐梓县的农家小院,他说只要身体允许,就会一直教下去,“能看着孩子们用英语打开看世界的窗,我就觉得值了。” 这场持续 13 年的免费辅导,没有轰轰烈烈的宣传,却藏着最动人的教育初心。刘晓生教授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教育不是生意,而是用知识点亮希望,用坚持传递温暖。 在这个追求功利的时代,这样的坚守,不仅为山里娃带来了知识,更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可能,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最本真、最温暖的模样。 信源:直播遵义

0 阅读:340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