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日本,再去美国,最后到17号临了派个外长来中国?韩国反华是主流,是政治正确,李在明扭转不了。为了请中方出席APEC峰会,这段时间动作不断,又是宣传救中国人,又是批评国内反华游街,可9月3日发出的邀请,对方没来,反而先跑去东京强调美日韩同盟重要性,紧接着又到美国喊出安全靠美国、经济不再依赖中国的口号。外交讲究对等,这种情况下,APEC的回应自然也不会太热络。 表面上看,李在明似乎在调整方向,试图拉近中韩关系。但这种调整来得太晚,也太被动。 明洞街头的反华集会早就不是新鲜事,极右团体长期针对中国游客挑衅,扰乱公共秩序,损害国家形象。 等到中国大使馆正式提出交涉,舆论压力上来,才出面谴责,说这是“闹事”,早已错过了建立信任的最佳时机。 所谓的免签政策听着像是善意之举,团体游客可享15天免签便利,时间从当月底持续到明年6月。 可现实是,中国游客对赴韩热情早已不如从前。 疫情前一年七百多万人次,如今刚恢复到四百多万,差距明显。靠一个短期政策就想挽回市场和民心,未免太理想化。这更像是在危机面前的应急公关,而非长远布局。 提名卢载宪为新任驻华大使,打着“继承父亲卢泰愚中韩友好遗志”的旗号,确实有象征意义。但政治不是靠情怀维系的。 前任政府把中韩关系推入低谷,现在换个人说几句好话就想翻篇,未免把外交想得太简单。信任一旦破裂,重建需要的不只是一个名字,而是持续一致的行动。 真正暴露困境的,是韩国外长赵显在国会的发言。在访华前一天,直言“美国已不再是过去那个与盟友合作的国家”,这种公开批评在韩国极为罕见。 时机如此精准,很难不让人联想这是向中方释放信号。 可这番话的背后,是美国在佐治亚州拘留三百多名韩国工程师的现实打击。人是被请去投资建厂的,结果却被当作非法移民扣押,连基本人权都难保障。 这种羞辱让韩国国内愤怒,也暴露出所谓“盟友”关系的脆弱本质。 美韩关系的裂痕不止于此,经贸谈判僵持不下,美方提出的方案被指“难以接受”,首脑会谈甚至未能形成书面文件。 李在明访美时遭遇冷遇,特朗普公开谈论金正恩却忽略韩国利益,这种轻视让“美国优先”的现实赤裸裸摆在面前。 于是才有了回头的迹象,可回头的姿态却充满矛盾。一边在安全议题上高调强调美日韩同盟,一边又想在经济上与中国缓和关系。 这种“安全靠美国,经济靠中国”的双轨策略,短期内或许能腾挪空间,但长期来看,只会让各方都失去信任。谁都不傻,看得出这种平衡背后的投机性。 禹元植访华、赵显紧随其后,APEC前的一连串外交动作,摆明了是希望中方给面子。可外交不是单方面请求就能达成的。 之前跟着美国对中国施压,现在形势有变又想回归,哪有这么如意的算盘。国际交往讲究的是诚意和一致性,不是危机来了才想起修补关系。 李在明想走务实路线,这没错。但务实不等于机会主义。国内反华情绪根深蒂固,不是靠警察加强安保就能解决的。 真正需要的是从政策层面引导舆论,让国民意识到,与中国对抗没有赢家。可这种深层次的调整,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时间。 目前这一系列举措,更像是在多重压力下的被动应对。想修复关系,光有动作不够,还得看后续是否言行一致。 如果依旧是嘴上喊合作,行动上仍依附美国压制中国,那所谓的“平衡”终究只是幻象。 APEC的座位,从来都不是单方面能决定的。
先去日本,再去美国,最后到17号临了派个外长来中国?韩国反华是主流,是政治正确,
紫蓝谈社会趣事
2025-09-18 15:28:30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