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生惯养出废物” 此言难听,亦不为人所喜,然却是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可谓真理之语

祝勇国际 2025-09-18 13:43:16

“娇生惯养出废物” 此言难听,亦不为人所喜,然却是历史和现实的总结,可谓真理之语。七字真言如寒刃剖开时代肌理,直指家庭教育之痛。当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当风雨尽被高墙阻隔,生命便在过度呵护中褪去韧性,失却棱角,终成温室中不堪一击的繁花。这非仅个体之悲,更为文明进程中所必须警惕的深重陷阱。 溺爱如蜜,亦如鸩。其害在于无声无息间蛀空独立之根基。观今日之世,“襁褓”期被无限延长,父母以“爱”之名行“蔽”之实,孩童不闻风雨声,不见荆棘路。古有“触龙说赵太后”,言“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今人却多计其安逸,忘其远略。此般“计”终将化作樊笼,使雏鸟永失搏击长空之力与渴望。昔后唐庄宗李存勖得三矢而承父志,创一时霸业,然其后耽于逸乐,宠幸伶人,终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父辈创业之艰,未能化作其持守之慧,反成其放纵之基,岂不悲乎? 由“娇养”至“废物”,其蜕非一日之寒,乃系统性“弱人格”的养成。它剥夺个体在应对困境中本应习得的生命力与智慧。心理学家所言“抗逆力”,需在风雨中淬炼;古人所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乃成人之必由路径。一旦此径被代之以无尽坦途与即时满足,则意志萎靡、责任消散、能力退化乃成必然。回望“八旗子弟”,清初骁勇善战,然入关后渐享特权,终日提笼架鸟,嬉戏优游,至晚清时几成“废弛”之间义词。祖宗血战所得之天下,终溃于子孙娇惯所生之懈怠。“富不过三代,纨绔废物败家”,历史镜鉴,岂不凛然? 个体之“废”,终将汇流成时代之殇。当一代人习惯于索取而非创造,沉湎于享受而非担当,社会之活力与创新必将枯竭。梁启超先生百年前作《少年中国说》,疾呼“少年强则国强”,其“强”绝非体魄之强,更在精神之自立、人格之健全、责任之担当。若“少年”皆成娇生惯养、畏难惧苦的“巨婴”,民族复兴之伟业又将托付于谁?《周易》有云:“君子以自强不息”,这份“自强”,恰是娇生惯养的最大反面,亦是文明薪火相传的根基。 故而,矫此弊病,非为苛责,实为深爱。父母之爱子,非为之铺就坦途,而当授之以渔,赠之以韧,容其跌倒,励其自起。社会之望青年,亦非提供无限温床,而需筑其挑战之台,砺其锋芒,铸其脊梁。须知,真正的爱,从不是将人禁锢于舒适之笼,而是赋予其搏击风浪的翅膀与勇气。 让我们谨记:每一份不经磨砺的“爱”,都可能成为废物的温床;每一次代劳与庇护,都可能剜去生命原有的光芒。唯有挣脱溺爱的枷锁,方能见证生命真正的雄浑与壮美——那是在风雨中挺立的坚韧,是在困境中自强的尊严,更是个体与时代交响的磅礴乐章。

0 阅读:2
祝勇国际

祝勇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