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钱也不卖给中国。”为了打压中国发展,日本和德国联合断供高铁车轮,毁掉了中国上亿订单。他们还没来得及得意,就被中国的“应对措施”彻底打脸! 别看现在中国高铁风驰电掣、横跨大江南北,当年却差点被“卡住脖子”,崩盘在一对小小的车轮上。 谁能想到,2008年,眼看北京奥运在即,日本和德国突然联手,掐断了中国关键高铁车轮的供应线。 一句话:不给,给钱也不卖!可他们万万没想到,这一招不仅没能拖住中国,反而亲手把中国高铁送上了国际舞台的C位。 当时的中国高铁,技术刚起步,尤其是车轮这个核心部件,几乎全靠进口。 全球高铁车轮市场,被日本住友和德国蒂森克虏伯牢牢垄断,别看它只是个“轮子”,可一对就要60万元人民币,还得看对方脸色。 据《华尔街日报》披露,就在2008年奥运前夕,中方一笔近亿元的车轮订单被突然“叫停”,理由?一句模糊的“不可抗力”。 可谁都知道,真正的“不可抗力”,不是地震海啸,而是政治操控。 《金融时报》当时点明,西方企业担心中国高铁跑得太快,迟早会冲进国际市场,所以,与其等你追上,不如现在就断你粮道。 这不是单纯的商业行为,而是一次赤裸裸的技术围堵。 面对断供,中国没有坐等“求饶”,而是选择了最笨、也是最硬的一条路:自己造! 早在2004年,马钢就悄悄组建了一个“车轮攻关团队”,从零开始搞研发。 他们买来日德车轮,逐个拆解、光谱分析、疲劳试验,一个钢分子一个钢分子地“抠”,一轮实验,失败,再来一轮,继续失败。 127次试验,200本笔记,64万公里实车测试,足足搞了五年,才敲开了那道技术壁垒的大门。 新华社曾报道:“这是一次没有退路的逆袭,是一群科研人员跟钢铁死磕的战斗。”为了这场战斗,马钢人几乎把整个厂子变成了试验田。 有人说他们疯了,但他们知道,如果这次不成,中国高铁就永远只能靠别人。 2010年,第一批国产高铁车轮正式下线,不仅拿下了国内大单,价格还从60万降到20万,而且寿命提升了50%,磨损率降低30%。 更重要的是,中国车轮终于不再看人脸色。 2014年,马钢车轮顺利通过欧盟最严格的TSI认证,正式叩开欧洲市场,这意味着,中国造的车轮,不再是“将就用”,而是可以和国际一线品牌正面硬刚。 《环球时报》报道了一件颇具讽刺意味的事,就在马钢产品进入欧洲的那一年,德日两家曾断供的企业反过来找上门,想要谈代工合作,结果呢?马钢一句话:“没时间。” 这不是“打脸”,这是“反杀”,当年你一纸断供,如今我不但不买,还要出口。 回头看这场技术较量,不难发现,所谓“卡脖子”,从来就不是终点,而是倒逼创新的起点。 中国高铁能有今天,不是靠谁施舍,而是靠一次次被逼到墙角后硬碰硬地打回来。 《金融时报》在2025年的一篇专栏中评价,中国的高铁技术已不可阻挡,自主创新是唯一能打破西方技术垄断的路径。 这话没错,日德企业当年以为断了车轮,中国高铁就会瘫痪,结果却是,中国不仅补上了短板,还一路领跑,把他们甩在了身后。 不是每一次断供都会让中国崩溃,但每一次封锁,都会催生一次突破。 技术封锁是他们的手段,自主创新是我们的回击,当高铁再次呼啸而过,那声音,是中国在告诉世界,想靠垄断遏制发展?你得先追上我再说。
忍耐1天,解放军增兵南海,日本导弹能覆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不准中国建保护区?
【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