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

柳淮蕊 2025-09-16 21:45:12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撕开了中国社会当下最大的遮羞布,振聋发聩!他说:“今日之中国纵欲汹汹,各种欲望,各食其能,各谋其力,如果一个民族的民风,伴随着重功利、轻道义,这个民族将内不能安,外不能立……”字字诛心,发人深省!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位在哲学圈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教授,不仅是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任重书院前院长,更是著有《艺术哲学》、《哲学导论》等经典著作的学界大家。 他在书中提出的 "艺术的事业是真理的事业" 理念,影响了无数读者。 今年 5 月他在上海办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讲座,一张票卖到两万多还座无虚席,可见其在思想界的分量。 就是这位深耕中西哲学研究的老学者,抛出了开头这番振聋发聩的观点,虽然听着刺耳,但看看身边的事,又不得不承认其尖锐。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8 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 0.4%,而十年前的消费者信心调查更揭示,现在只有 38.7% 的人觉得 ,"大多数人值得信任",比十年前降了二十多个百分点。 菜市场里卖菜的阿姨,不再把足斤足两当本分,说 "多给一两就少赚一毛";职场上,六成年轻人觉得 "为了升职可以适当隐瞒事实",这就是王教授说的功利心在蔓延。 更让人揪心的是,暴雨天车主为抢车位打架,没人扶摔倒的老人,景区游客为占观景台把别人相机推下山崖,这些事背后,正是道义感在流失。 王教授敢说这话,确实不是空穴来风。 这些年咱们国家确实富起来了,GDP 从 2018 年的 93 万亿,涨到 2023 年的 129 万亿,经济体量翻着跟头往上走。 但钱包鼓了,日子却好像更累了,智联招聘今年的报告显示,现在职场人单程通勤时间超过两小时的有 3%,每天光在路上就要耗掉半天,60% 的人都说通勤越久工作效率越低。 城里的邻居住对门五年都不知道姓名,民政部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参与邻里互助的比例比十年前降了 35%,大家都成了各过各的孤岛。 生活质量这东西,现在对于许多上班族来说,更是五味杂陈。 尽管现在电动车成了通勤神器,近七成职场人半小时内就能到单位,每月通勤费控制在三百块以内的超过六成。 但婚恋平台上 98% 的人,都把收入房产当硬指标,感情成了算账,某书店老板说这五年成功学书籍销量涨了三倍,文学哲学书却降了近六成。 更严峻的是,年轻人和父母每天聊天不到 25 分钟,春节团聚时三分之二的人只顾着刷手机,亲情都快被快节奏生活稀释了。 压力一大,人心就容易变,现在年轻人宁愿躺平也不愿结婚生子,不是他们不想,是真的累。 某职场调查显示,58% 的人 "只和对自己有用的人交往",把人际关系都变成了利益交换。 这种风气蔓延开来,最直接的就是生育率走低,结婚率下降,长此以往劳动力会短缺,社会活力也会受影响。 不过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春节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超 7200 万人次,日均突破千万,说明人们的精神需求并未完全泯灭。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状,国家也已经出手了,最高人民法院 9 月刚发布的反垄断典型案例中,就查处了共享电单车、原料药等领域的垄断行为,直接降低了百姓出行和用药成本。 之前反垄断局查处的医药领域降价 62%,机动车检测机构乱收费整治,都实实在在减轻了大家负担。 在精神健康方面,重庆已计划到 2025 年,实现所有高校和 95% 中小学,都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全市每十万常住人口配备 6 名精神科医师。 "双减" 政策持续减轻教育负担,各地社区心理服务站也在加快建设,这些都是在给社会降温降压。 如此看来,王教授的话不是要否定发展,而是提醒我们别在奔跑中丢了灵魂。 GDP 增长了,人心不能变冷;日子过好了,道义不能缺席。 从博物馆里增长的人流,到社区里新建的心理服务站,从反垄断的利剑到教育减负的举措,都在证明我们正在找回平衡。 现在国家一边抓经济,一边补精神文明,反垄断、促公平、保民生多管齐下,就是在走一条更均衡的发展路。 毕竟一个民族要立得住,既要口袋里有钱,更要心里有道义,这才是咱们追求的好日子。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大道新闻

0 阅读:212

评论列表

用户17xxx04

用户17xxx04

2
2025-09-16 23:06

节假日,手机屏弊一切信息和游戏,只保留接打电话功能,这样家庭关系,社交状况,消费能力等将大大改善和提高

柳淮蕊

柳淮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