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剧总等皇子喊“父皇”?翻了唐代笔记才知道,唐朝皇室根本不这么叫。 这得从一本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6 19:42:23

看剧总等皇子喊“父皇”?翻了唐代笔记才知道,唐朝皇室根本不这么叫。 这得从一本叫《酉阳杂俎》的书说起,作者段成式是晚唐文人,家里好几代在朝廷做官,记的都是宫廷里的真事。 书里写,他见过公主跟唐文宗说话,张口喊“阿耶”,跟咱们现在喊“爸”似的,半点没有“父皇”的严肃劲儿。 一开始还有些怀疑,又去翻《资治通鉴》,里面记着唐太宗的儿子李承乾,有回跟李世民撒娇,说“阿耶要是答应我这个请求,我以后一定好好读书”。 这里的“阿耶”,就是李承乾对李世民的称呼,哪有半点“父皇”的影子? 再看正式场合的称呼,唐朝皇子公主在朝堂上,或者给皇帝写奏折,会喊“陛下”,跟大臣们一样,比如太平公主给武则天递奏折,开头写“陛下圣鉴”。 但从没出现过“父皇”“母后”的字样,那会儿的宫廷礼仪,没后来那么多讲究。 为啥唐朝不叫“父皇”,得说唐朝的氛围,那时候不管是皇室还是民间,都透着股“不讲究”的劲儿,皇帝跟子女私下相处,更像普通人家的父子母女。 比如唐玄宗跟杨贵妃的女儿咸宜公主,敢抱着唐玄宗的胳膊喊“耶耶,我要吃西域来的葡萄”,唐玄宗还真会让人去御膳房拿。 反观明清剧里的“父皇”,其实是后来才有的,查《明史》会发现,明朝中后期皇子才偶尔喊“父皇”。 一直到了清朝才成了标配,比如康熙的儿子们,不管私下还是公开,都得喊“父皇”,少一个字都算失礼,跟唐朝比,规矩严了不止一点。 当然也有人有其它看法,觉得唐朝个别皇子在祭祀、册封这些大场合,可能会用更郑重的称呼。 但从《唐六典》来看,里面只规定了“君臣相见称陛下”“子女私下称阿耶”,压根没提“父皇”这俩字,可见不是主流。 最有意思的是公主的称呼,唐朝公主喊皇帝,除了“阿耶”,还会喊“大家”,比如永泰公主跟唐中宗撒娇,说“大家偏心,给姐姐的封地比我的大”。 这里的“大家”,是唐朝皇室子女对皇帝的特殊称呼,既亲近又不失尊重,比“父皇”多了点烟火气。 “父皇”这个词,最早在南北朝的文献里偶尔出现,但那时候没流行起来,直到明朝,朱元璋觉得皇室称呼得“有规矩”,才慢慢定下“父皇”“母后”的叫法。 清朝接着用,最后被古装剧发扬光大,让我们以为古代一直这么叫。 再回头看唐朝的称呼,会觉得特别可爱,比如唐太宗跟儿子李治下棋,李治输了耍赖,喊“阿耶耍赖,这步棋不算”。 李世民笑着拍他的头,跟普通人家的父子没两样,这种亲近劲儿,在后来的朝代里很难见到。 现在再看古装剧,就会忍不住挑错,比如某部讲武则天的剧,让太平公主喊武则天“母后”,我就会想起《旧唐书》里太平公主喊武则天“阿母”的记载,可见编剧们没少偷懒,直接把明清的称呼套到了唐朝。 其实历史里的这些小细节,最有意思,咱们总被古装剧带着走,以为“父皇”“母后”是从古用到今的,可翻几本古人的笔记、史书,就能发现不一样的真相,就像唐朝的“阿耶”“大家”,藏着那个时代独有的轻松和温暖。 以后再看唐朝背景的剧,不妨多留个心眼,要是听见皇子喊“父皇”,别当真,那是编剧没做功课,真正的唐朝皇室称呼,早被埋在一本本老书里,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0 阅读:32

猜你喜欢

自然解说甲一

自然解说甲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