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朝都觉得马谡不行,为啥孔明偏信他?街亭失守后,才懂丞相的难。 刘备咽气前,特意拉着孔明的手嘱咐:“马谡这孩子,说话比做事好听,你千万别让他挑大梁,”那会儿马谡刚跟着孔明平定南中,刘备早看出他“光说不练”的毛病,怕孔明看走眼。 魏延更不客气,他是跟着刘备打天下的老将,战场上砍过人、守过城,见马谡总围着孔明讲“兵法理论”,私下里跟人吐槽:“这小子连马都骑不稳,还敢说能守街亭?真让他上,咱们都得跟着倒霉。” 王平跟马谡更没少吵,王平是从曹魏投过来的,没读过多少书,却懂实战,之前孔明让他俩一起演练街亭防守,马谡说“要在山上扎营,居高临下”。 王平急得拍桌子:“山上没水,敌人一围,咱们不就成了瓮里的鳖?” 连马谡亲哥马良都劝过孔明,马良跟孔明关系好,当年一起在荆州共事,知道弟弟的底细,他私下找孔明,说“我弟脑子活,论说兵法没人能比,可真到了战场上,他连士兵的吃喝拉撒都管不好,别让他独当一面。” 可孔明偏觉得马谡行,这不是没原因的,蜀汉那会儿早就没人了,关羽、张飞没了,赵云老得骑不动马,黄忠、马超也不在了,能挑大梁的年轻人里,马谡算“有文化”的,还跟孔明投脾气。 马谡天天围着孔明转,从荆州到益州,孔明熬夜写策论,他端茶送水,孔明跟将领议事,他在旁边记笔记,还能插一两句有见地的话。 比如平定南中时,马谡说“攻心为上,攻城为下”,跟孔明的想法不谋而合,这让孔明觉得“这孩子懂我”。 更重要的是,孔明想培养“自己人”,蜀汉的将领里,魏延是“元老派”,李严是“东州派”,都跟孔明不是一个圈子。 马谡是“荆州派”,跟孔明老家近,又听话,把他培养起来,以后北伐也有个放心的人可用,街亭之战,正好是个机会。 孔明还觉得“我能帮他补短板”,他知道马谡实战弱,特意派王平当副将,还反复交代“凡事多跟王平商量,实在拿不定主意,就按王平的意思来”。 甚至给马谡画了详细的防守图,哪里扎营、哪里放哨,都标得清清楚楚,觉得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可马谡偏不听劝,到了街亭,他把孔明的嘱咐抛到脑后,也不听王平的阻拦,非要把营扎在山上。 王平没办法,只能带一千人在山下扎了个小营,想万一出事能救一把,结果张郃一来,先断了山上的水路,没两天,马谡的兵就乱了。 街亭一丢,北伐彻底没戏了,孔明在祁山听到消息,一口血差点喷出来,他准备了两年,凑了十万兵,本来想拿下凉州,结果因为街亭失守,只能退兵。 回去后,他把马谡抓起来,按军法斩了,自己也自贬三级,从丞相降到了右将军。 斩马谡那天,孔明哭了,不是哭马谡死,是哭自己看走了眼,哭蜀汉的机会没了,后来他跟蒋琬说:“我早该听先帝的话,不该让马谡去守街亭,现在好了,不仅丢了城池,还寒了老将的心。” 其实孔明不是不知道马谡的毛病,是他太急了,蜀汉国力弱,等不起,他想快点培养出能扛事的人,想快点北伐成功。 结果反而栽了跟头,就像种地,明明知道苗还没长壮,非要提前收割,最后只能颗粒无收。 现在再看这事,能明白一个理,看人不能只看“说得好不好”,更得看“做得怎么样”,理论再厉害,没经过实战检验,也撑不起大事,再有本事的主帅,要是带着“想当然”的心思用人,也会栽大跟头。 信息来源:《三国志・蜀书・马谡传》(中华书局2020年点校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华书局2019年点校本)
满朝都觉得马谡不行,为啥孔明偏信他?街亭失守后,才懂丞相的难。 刘备咽气前,特
自然解说甲一
2025-09-16 19:42:22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