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后,随即被转送到东北当了日军的“特殊工人”,一次外出时,一位老农趁日军不注意告诉他一个秘密,说:“你们干完活就要被机枪‘点名’,河对面就是苏联,赶紧跑吧!”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3年初春,华北平原的反“扫荡”战斗中,八路军战士张思问因弹药耗尽不幸被俘,这位年仅21岁的河北青年不会想到,等待他的并非常规战俘营,而是被日军冠以“特殊工人”之称,经火车押运至遥远的东北。 闷罐车里的旅程如同地狱,张思问和上百名战俘被塞进密闭车厢,每天只能喝凉水,吃发霉的馒头,许多人因疾病、跳车身亡,到达目的地时,原本拥挤的车厢只剩下寥寥数十人。 张思问被押送至黑龙江省东宁县,这里是日军所谓的“东方马奇诺防线”重要建设点,他与其他战俘被日军称为“特殊工人”,这个称谓意味着他们既要承担军事工程劳役,又被视作“危险分子”严密看管。 劳工营四周用带刺铁丝网环绕,四角矗立着机枪碉堡,战俘们住在透风的木板房里,每天仅能获得少量发霉的高粱米和污水。 日军强迫他们修建军用机场和地下工事,劳动强度远超人体极限,每天天不亮就得出工,砍石头、拉沙子,直到天黑才休息。 转机发生在一次外出劳役时。张思问被日军押着下山到当地老乡家碾棒子面,趁日军不注意,一位当地老农偷偷塞给他一个冻土豆,低声说:“娃子,听见没?你们干完机场跑道,就要被‘点名’了!河对面就是苏联,趁夜跑吧!” “点名”这个词如惊雷般炸响在张思问脑中,他猛然想起前几天听到的日军对话:“工事完成后处理特殊工人”。一个可怕的猜想浮现:所谓“点名”,就是集体屠杀! 后来史料证实,1943年日军在东北多地劳工营实施“完工灭口”政策,仅佳木斯地区就有超过2000名战俘劳工被秘密处决。 返回劳工营后,张思问悄悄将消息告诉了可信的战友,他们开始秘密准备,暗中搜集木棍、铁器等可作为武器的工具。 张思问观察到营地西侧铁丝网靠近松花江,虽有哨兵巡逻,但间隔时间固定,北侧是陡峭的山崖,日军认为难以攀爬而防守相对薄弱,更关键的是,他发现每天凌晨三点,看守会换岗休息半小时,这是难得的破绽。 他们制定了详细的逃亡计划:分三路突围,然后在江边集合,东路负责剪断铁丝网,中路利用山崖阴影作掩护吸引哨兵注意力,西路则负责破坏围栏。 1943年9月11日晚,机会终于来临,当日军又来叫战俘洗澡时,张思问大喊一声:“谁洗澡!?”这是事先约定的行动暗号,众人纷纷响应:“我洗!” 战士们拿起藏好的工具突然发难,迅速解决了看守的翻译和一名日军军官,随后他们涌入日军卫兵住处,夺取了武器。 枪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周边的日军大部队闻讯赶来,张思问和战友们一边射击一边向河边狂奔,穿越带刺铁丝网时许多人被划得鲜血淋漓。 到达河边时,原本参与暴动的43人只剩下了31人,其余或在战斗中牺牲,或被日军抓捕,面对湍急的江水,张思问带头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向对岸的苏联领土游去。 2004年,史学工作者在河北省新河县寻寨镇寻寨村找到了张思问老人,除了右脚冻伤的后遗症让他行动不便外,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在他居住的普通农家小院里,向人们讲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 当年那场暴动中,43人中有31人成功逃入苏联,2人在途中被日军枪杀,10人被抓捕后遭杀害。这是东宁要塞发生的8次集体逃亡中最成功的一次劳工暴动事件,震动了日本关东军司令部。 (信息来源:中国法院网--逃离日军要塞的中国战俘)
1943年,八路军战士张思问被俘后,随即被转送到东北当了日军的“特殊工人”,一次
小张主张
2025-09-16 18:40: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