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1955年回国,他的工作时间永远不超过8个小时,而且从来不加夜班,只要一下班,钱学森就会交代秘书:电话放在你那,没天大的急事,不要让我接电话。 钱学森对自己的要求异常严格,他的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任何的放松,尽管他在科研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他从不以此自满。 每一天,他都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的工作时间从不超过八小时,每当下班铃响,钱学森便会坚决地离开实验室,交代秘书:“电话放在你那儿,没天大的急事,不要让我接电话。” 这不仅仅是为了工作中的高效与专注,更是为了保持清晰的思维和良好的身体健康,钱学森深知,只有合理地分配时间,保持充足的休息,才能在科学研究中保持最佳的状态。 他从不加班,绝不会超负荷工作,对于工作,他极其认真,但他也深刻理解“劳逸结合”的重要性,他相信,长时间的连续工作反而会削弱思维的敏捷度,并且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他在每天的工作中总是保持着一种节奏感,工作八小时后就离开,回家去休息、看书、思考,他的这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态度成了许多人心中的榜样。 钱学森不仅对自己的工作保持高标准,对于周围的同事和年轻工程师们,他更是关心备至,他关心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成长,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 有一次,所里的一名年轻女性工程师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冬天连一件厚毛衣都没有,钱学森得知后,毫不犹豫地将自己没穿过的羊毛衫拿给她。 那位姑娘曾经动情地说:“钱老不仅教会我们如何设计火箭,更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钱学森的无私和大方,深深打动了周围的每一个人。 他对年轻人的关爱不止于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引导,当年轻人面临困惑和挑战时,钱学森总会耐心地开导他们,他不仅教他们技术,更教他们做人。 他会花时间与他们一起研究问题,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一步一步地指导他们,帮助他们消除疑虑,找到前进的道路。 对于每一个工程师,无论他们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新手,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手,钱学森都会一视同仁地给予关怀和指导。 每天工作结束后,钱学森并不会立即放松。他会回到自己的书房,拿起那些对他至关重要的书籍继续研究。 尽管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已经很长,但他仍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新知识的渴望,书房的灯常常会亮到很晚,他会在那儿静静地思考,回顾一天的工作,查阅书籍,积累新的知识。 钱学森的书桌上不止有与航天、火箭相关的专业书籍,还有《史记》、《唐诗宋词选》等文学经典,这些书籍陪伴着他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夜晚,构成了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技术的核心是骨架,而文化是血肉,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科技成果,他常常一边研究科学技术,一边品读文学经典,培养自己的视野与情感。 他并不认为科学与文化是割裂的,反而认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正是这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让他在科研中更加坚定,也让他能够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即使到了退休后,钱学森依然没有停止过对科研的热爱,他依然常常去实验室,和年轻的工程师们一起探讨问题,帮助他们解决技术难题。 退休后的他依然保持着每天早上第一个到达实验室、晚上最后一个离开实验室的习惯,他从不觉得自己老去,依然充满了对科研的热情和责任感。 有一次,实验室的年轻工程师遇到了一个调试新型传感器的问题,经过了很长时间都无法解决,钱学森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观察,最后他提出了一个简单的建议:“你们试试把传感器的安装角度调高三度。” 这个简单的调整,竟然让传感器的精度达标了,年轻人好奇地问他原因,钱学森笑着说:“我年轻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那个时候研究了三天,才发现是地球磁场影响了传感器,调个角度就能解决。” 这种经验和智慧不仅仅体现在理论上,更体现在实际操作中,钱学森不仅教年轻人如何解决技术难题,更教他们如何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思考,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他的这种精神和行动深深影响了周围的每一个人,也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钱学森1955年回国,他的工作时间永远不超过8个小时,而且从来不加夜班,只要一下
指尖流沙呐
2025-09-16 18:40:26
0
阅读:896
你跌
人家8小时干20小时的活,你8小时连2小时活都搞不明白。
用户10xxx03
电话还可以规定放谁那里?手机吗?太先进了
A1 回复 09-16 23:15
人家是大科学家,导弹功勋人物,中央有特别保护。
用户14xxx06
他是天才,你是吗?你连他百分之一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