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

历史趣闻星 2025-09-16 14:00:47

抗战胜利后,七万多匹日本军马成了烫手山芋!这些东洋马可不是普通牲口,当年小鬼子为了养它们可下了血本。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抗战胜利的钟声敲响之后,人们除了迎来久违的和平,也突然面对一个意想不到的难题,随着日本投降,七万多匹日本军马被清点接收,它们集中出现在华北、华东与东北的大批军马场和临时马厩之中。 如此庞大的数量,仿佛一夜之间落到中国人手里,本应是巨大的财富,却也像一个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包袱,对于这群“战利品”,如何处置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 追溯这些马的来历,可以看见日本人为之付出的执念,江户时期,日本本土常见的托加拉马、御崎马、木曾马,个头普遍不超过一米四,在战场上甚至比不上中原的骡马。 1900年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日军的坐骑矮小敦实,与高大修长的欧洲马匹一比,显得格外滑稽,西方骑兵忍不住当场取笑,这一幕深深刺痛了日本军方与社会上层,此后他们把改良军马当作强国的必由之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把“富国强马”提升到国家战略,自十九世纪末起,他们从法国、英国、阿拉伯等地引进大量种马,还在北海道设立牧场,采用近代育种方法进行杂交。 几十年积累之后,终于培育出体型高大、耐力更强的“东洋大马”,这些马的肩高普遍超过一米五,拉炮驮物的能力远非旧时矮脚马可比,二战前夕,这批战马已经成为日本陆军机动力量的重要支撑。 在中国战场上,东洋马的身影随处可见,无论是辎重部队还是骑兵单位,它们都承担着运输火炮、粮秣和医疗物资的任务,崎岖山岭、泥泞水洼,凭借着强壮的筋骨与训练出的耐性,它们硬生生拉过无数门大炮。 为了保障战马的体能,日军建立了系统的补给网络,设立军马补充部和养殖场,甚至配备专门的兽医官,饲料中常常加入鱼粉和鸡蛋,标准远高于普通士兵口粮,某些情况下,战马还配有防毒面具,显示出它们在日军作战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当战争以日本投降告终,七万多匹军马留在中国境内,胜利的喜悦很快让位于现实的困境,首先是饲养成本。彼时国民经济凋敝,军需供应紧张,百姓缺衣少粮,按照估算,一匹东洋马每天消耗的口粮相当于几名士兵的伙食,这让军政部门无力承受。 其次是适应问题。这些马长期在军队环境中被严格训练,性格强烈,不易驯服,普通农民上手往往难以驾驭,甚至发生过马伤人的事件,部分军马还携带鼻疽等传染性疾病,如果防控不力,不仅危及马群,还可能波及人畜安全。 困境之下,军政当局只能尝试多种途径加以处置,部分东洋马被迅速收编进中国军队,补充到急需骑兵力量的部队,继续在军事领域发挥作用,东北民主联军、华北解放区的部队都分到了数量可观的战马,它们很快就出现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驮运武器和士兵,完成新的使命。 也有相当一部分马被送到农区,分配给农民拉犁耕地,起初农民们担心这批外来的“军马”难以使唤,但很快发现它们比本地马更有力气,耕地拉车都十分出色,虽然饲料条件远不如战时充足,但人们往往舍不得让它们挨饿,把有限的好草料优先留给它们。 在东北草原与特定的军马场,技术人员利用这些东洋马作为种源,与蒙古马杂交,培育出新的品种,这些改良马兼具耐力和力量,逐渐被投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成为长期的财富。 对于这件事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人民网《日本军马在中国的最后归宿》

0 阅读:0
历史趣闻星

历史趣闻星

如星闪耀,点亮历史趣闻。